古代勵志故事
有很多關于古代名人的勵志小故事都是很值得我們找來看看的,那么有關古代勵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勵志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勵志故事篇一
枷上貼畫
鄭板橋曾在山東的濰縣當知縣。濰縣有個鹽商,捉到一個販私鹽的人,請鄭板橋懲辦。按當時的法律,鹽是不能私下買賣的,販私鹽是要懲辦的。
鄭板橋為官一向很清正,特別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個鹽商雖然是個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當”,卻一向哄抬鹽價,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個販私鹽的,一看就知道是個做小生意的人,鄭板橋反而很同情他。
但鄭板橋畢竟是個吃朝廷俸祿的知縣,必須按當時的法律辦事。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鄭板橋對鹽商說:“你讓我重重地懲辦他,這還不好辦,把他枷起來示眾如何?”
鹽商說:“好,好,販私鹽的活該被重重地枷!”
鄭板橋又說:“你說要重重地枷他,我給他戴上數丈長的長枷如何?”
鹽商越發(fā)得意了,也不加細想,就連連說:“好,好,就給他上長枷!”
于是,鄭板橋令衙役找來一張長8丈、寬1丈的大蘆席,中間挖個圓洞,做成了一副“蘆枷”(其實,這樣的枷分量很輕,帶枷人根本不致吃苦)。鄭板橋又拿來十幾張紙,用筆畫了許多竹子和蘭草,貼在“蘆枷”上。貼完畫,他命衙役把戴著巨大“蘆枷”的私鹽販子押送到鹽商的鹽店門口“示眾”。十來個衙役抬著“蘆枷”,吆喝著走過大街,看熱鬧的人把鹽店圍得水泄不通。這一天,鹽店一筆生意也沒做成。
鄭板橋枷上貼畫的事一傳百,百傳千,城里的人,鄉(xiāng)下的人,都擁到鹽店門口來看熱鬧。這樣,一連十多天,鹽商的生意全都給攪沒了。鹽商感到真心疼,連忙趕到縣衙里,懇求鄭板橋把那人放了。
“奉旨革職”
鄭板橋當縣官時,遇到了災荒之年,因開倉放糧,賑濟窮人,被皇帝撤了職。于是,他雇了一條船,順著大運河回揚州老家去。
一天,見前面碼頭停泊著一條官船,桅桿上掛著一面旗子,上書“奉旨上任”,所有民船見了,避之唯恐不及。鄭板橋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有啥了不起?我也是奉皇上的旨意才革職的。不都是‘奉旨’嗎?你神氣什么?”
于是,鄭板橋用了一塊綢絹,書寫“奉旨革職”4個字,也掛到桅桿上去。
卻說那官船上的“上任”者,是個大奸臣的兒子,叫姚有財。這時見了“奉旨革職”的旗子,覺得很奇怪,一打聽,原來是鄭板橋,就派人向他索字畫。
鄭板橋聽說姚有財除了吃喝嫖賭、欺壓百姓之外,別的一竅不通,就很快書寫了一首詩送他:
有錢難買竹一根,
財多不得綠花盆。
缺枝少葉沒多筍,
德少休要充斯文。
這是一首嵌字詩,每句開頭一字,連起來讀是“有財缺德”。姚有財見了,當即昏了過去。
古代勵志故事篇二
傅斯年被譽為“國士”,被贊為“大炮”,并非沒有來由。他富有民族氣節(jié),極具戰(zhàn)斗精神,寧肯斷頭,決不屈膝。
當敵寇猶如蝗蟲和黃蜂一般集結,準備瘋狂入侵的時候,中國民間反抗者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江湖豪杰斷發(fā)文身,知識精英蓄須明志,馮友蘭和聞一多就是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了“美髯公”。傅斯年是五四斗士,也是歷史學家,他的做法很特別,給兒子取名仁軌,可謂態(tài)度鮮明。很顯然,這個名字有出處,有典故。劉仁軌是唐朝大將,駐守朝鮮,抗擊日軍,打過極其漂亮的殲滅戰(zhàn)。
抗戰(zhàn)期間,傅斯年為兒子傅仁軌書寫文天祥的《正氣歌》,囑咐他“日習數行,期以成誦”,告誡他“做人之道,發(fā)軌于是,立基于是,若不能看破生死,則必為生死所困,所以異乎禽獸者幾希矣”。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今北京)長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不想殺他,而想用他,于是讓十二歲的宋恭帝去獄中勸降。文天祥見到宋恭帝趙隰的那副委瑣熊樣,仿佛萬箭穿心,但他仍以“君降臣不降”五字斷然峻拒。傅斯年是北人,文天祥是南人,北人素來輕視南人的骨氣,然而悠悠數百載,畢竟會有例外。
1935年,神州大地風云變幻,形勢危如累卵,日本人大肆鼓噪“華北五省自治”。畏敵如虎的人極其天真,主張將北平降格為“中立區(qū)”,為此發(fā)起建立北平文化城運動。一時間,人心惶惶,議論紛紛。值此敏感時期,胡適身為“低調俱樂部”成員,發(fā)表了附和政府妥協政策的軟性言論———《保衛(wèi)華北的重要》。傅斯年讀罷此文,怒不可遏,大有冰炭不同爐、薰蕕不同器的憤慨,他宣稱要退出《獨立評論》雜志社,與胡適割袍斷義,割席斷交,幸得丁文江居中斡旋,多方調停,傅斯年才與胡適言歸于好。“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吾更愛祖國!”如此理解傅斯年與胡適的友誼,則庶幾乎近之。胡適也是愛國的,但他一度被自己的那個“和比戰(zhàn)難”的論調絆倒在地。
北平市長秦德純上任伊始,設宴款待教育界名流,他板起面孔,虛聲恫嚇,要大家看清形勢,知所進退,還公然為敵張目,大放厥詞,“在日人面前要保持沉默”,以免惹禍,儼然出面為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招降。當時,全場名流面面相覷,噤聲無語,氣氛固結而凝重,唯有傅斯年憤然作色,拍案而起,當面教訓秦德純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是國民政府的官員,不要站錯了民族立場。他宣稱,當此國運懸于一線的危急時刻,身為學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反抗的態(tài)度和不屈的精神,贏得了眾多學者的敬重。嗣后,一二九學生運動發(fā)出示威的強音,使得北平渾濁的空氣為之一清。當時,親日派囂張,日本特務猖獗,傅斯年嚴正表態(tài),很可能招致血光之災,但他大義凜然,毫不畏縮。
抗戰(zhàn)伊始,名校南遷,然后西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定址昆明(文學院和法學院在蒙自有三個月的過渡期),寶貴的師資和財力得以集中利用。因陋就簡,辦好一所戰(zhàn)時的中國最高學府,這個奇妙的構想最初即源出于傅斯年的靈感。此舉壯哉偉哉!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自可大書特書一筆。西南聯大經受住戰(zhàn)火的考驗,培養(yǎng)了一大批棟梁之材,日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均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
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傳到重慶,傅斯年欣喜若狂,他從住所里尋出一瓶烈酒,跑到街上,手舞足蹈,猶如醉八仙,脫略于形骸之外。他用手杖挑起帽子,又像一位變戲法的魔術師。那晚,他在街頭與民眾笑鬧了許久,直到酩酊大醉,手杖和帽子全都不翼而飛。國家出了頭,老百姓有了活路,這是傅斯年最感暢懷、愜意的喜事。
古代勵志故事篇三
朱元璋曾是郭子興帳下的一名親兵,屢立戰(zhàn)功,屢獻良策,深得郭子興器重,不但將自己的干女兒嫁給他,還升他做了統(tǒng)率兵馬的總兵官。
從一個要飯的窮小子、普通的兵蛋子,一下子成了軍中的第二號人物,很多人心里都不服氣,特別是那些戰(zhàn)功赫赫的老將,他們年齡比朱元璋長,功勞比朱元璋大,名聲比朱元璋響,如今,每次開會,朱元璋坐在頭一把交椅上,他們卻屈居其后,怎么想都心有不甘。
這種情況讓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工作也很難順利開展,不過,他并沒有利用職權,殺一儆百來終止流言,而是讓小兵把會議室單獨擺放的椅子撤了,換成兩排長凳。沒有了位置的束縛,大家可以隨便就坐。
第二天開會時,朱元璋故意遲到,進會場一看,果然如他所料,諸將都搶前面的位置坐,留給他的,只有左邊一個末位。
會議開始了,討論軍事問題時,需要各個將領發(fā)言,右邊為大,坐在那邊的人需要先發(fā)言,可是,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大字不識幾個,通順話說不了幾句,更別提有什么見解了,都是吭吭哧哧老半天,說不出一句管用的話。最后,輪到朱元璋了,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既有大方向,又有小細節(jié),說得每個人都頻頻點頭。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這樣的情況出現幾次后,大家從開始的不服,到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再開會時,都自覺地把右手第一的位置留給他,那些詆毀他的話也慢慢消失,朱元璋的威信樹立了起來。
【古代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勵志故事11-06
古代勵志的故事04-04
古代的勵志故事04-04
古代勵志故事12-28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古代的勵志故事11-27
古代勵志故事小故事11-25
古代的勵志名人故事04-04
古代成長勵志故事04-04
古代勵志小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