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古代的勵志故事

      時間:2022-11-27 22:16:40 勵志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古代的勵志故事

        古時候人才輩出,有很多古人的故事值得現在的我們借鑒學習,以下是陽光網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喜歡的小伙伴就收藏吧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古代的勵志故事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1】介子推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 重耳即位后,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采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著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衛(wèi)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么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后,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后便托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著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后,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說: " 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F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干什么呢?我甘愿終身編織草鞋,奉養(yǎng)老母。"母親見兒子態(tài)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說什么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fā)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后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后,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fā)現一點兒蹤影。于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采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饻绾蟛虐l(fā)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并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tǒng)統(tǒng)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燒山那天,正是農歷清明節(jié)前一天。后來,老百姓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jié)前一天都禁煙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2】陶潛

        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歲的大詩人陶潛在彭澤縣(今江西湖口縣東)當知縣,一個月領五斗米的官俸,臘月將盡的一天下午,陶潛辦完公事,換上便衣,回到內衙翻看過去的詩作。突然,一名小吏從外面闖進來稟報: "九江李太守派督郵張大人來縣巡察,請老爺趕快更衣迎接。"

        "哪個張大人?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剛來彭澤縣不到三個月的陶縣令不解地問道。小吏解釋說:"那督郵張大人是我縣富豪,一向講究排場,眼下又是李太守的親信,在禮儀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對老爺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潛本來已十分痛恨官場黑暗,想離開這個骯臟之地,F在聽說這個督郵就是本縣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馬得到太守寵愛,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還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這些,陶潛不禁長嘆一聲,憤然說道: "我不能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個低能無知的.小兒彎腰行禮!"說罷,便取出知縣的印信交給小吏,說; "你把它交給督郵轉呈太守,就說我陶潛告病還鄉(xiāng),不當這個知縣了。"然后收拾行裝,昂然歸隱而去。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

        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3】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生在北宋滅亡之際,從小就受到了強烈的愛國思想的熏陶,立下了報仇雪恥、收復中原失地的宏大志愿。紹興年間,才華橫溢的陸游步入仕途,后又投身軍旅生活。為了報效國家,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他一次次地向朝廷提呈抗金復國的建議和謀略。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統(tǒng)治者,只圖茍且偷生,不存壯烈之想,置國家山河殘破、民族危亡于不顧,根本不理睬陸游的愛國建議,不給他施展抱負的任何機會,相反,由于陸游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招來了投降派集團的忌恨,一直受到投降派集團的壓制。

        但是,陸游滿腔的愛國熱忱,從來沒有減退。不論境況多么艱難,他始終不忘雪洗國恥,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他揮舞手中的如椽大筆,寫下了一首又一首感情濃烈的愛國詩篇,用以勉勵、激昂士氣。不少佳作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1216年,八十五歲高齡的陸游染病不起。他自知就要謝世而去了,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未能實現,相反國家滅亡的危機卻更為嚴重了,這是將使他抱恨九泉的事情。想到這些,他百感交集,揮筆寫下了一首遺囑詩《示兒》。詩曰: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雖然明知人一死,萬事空,仍是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夙愿能在日后成為現實,等到"王師"收復中原之日,兒輩在祭祖時一定要報告這個消息,做父親的就會釋憾于九泉。這一充沛著愛國主義激情詩篇,后人讀來無不蕩氣回腸,深深為之感染。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古代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經典勵志故事12-04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04-04

      中國古代勵志的故事04-05

      中國古代故事勵志04-08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04-03

      中國古代勵志小故事11-15

      中國古代的名人勵志故事04-04

      中國古代勵志小故事04-04

      中國古代的勵志小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