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的成功故事
在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那些成功的名人的背后故事值得我們了解。下面陽光網(wǎng)小編已經(jīng)為你們整理了中國古代的成功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終年59歲。其所處時代正是戰(zhàn)亂紛飛、政治黑暗之時。因與權(quán)貴王述不睦,故辭官誓墓,終老東土。
酷愛書法,苦練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于使他的書法藝術(shù)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書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wèi)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wèi)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圣”張芝的書法產(chǎn)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fā)現(xiàn)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后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xiàn)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于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fā)現(xiàn)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F(xiàn)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導與王敦十分器重羲之。當時陳留人阮裕名聲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對羲之說:“你是我們王家最優(yōu)秀的子弟,你的成就應當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對王羲之有美譽,將其與王承、王悅并稱為“王氏三少”。周顗是當時人物品鑒的專家,經(jīng)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十三歲那年,王羲之去拜見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眾人之末。周顗觀察王羲之后,覺得他是個奇異的人物。當時以牛心為貴,眾客人都還沒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塊牛心,給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聲大噪,開始為世人所知。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nèi),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jié)構(gòu)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中國古代的成功故事二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nóng)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余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后來,他發(fā)現(xiàn)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墻,于是,他便在墻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里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墻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fā)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shù)赜袀叫“文不識”的富豪,家里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只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锖庖坏玫截S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于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心得·啟迪:匡衡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里都能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里,是不是更應該努力學習呢?不管在什么狀態(tài)下,我們都要勤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源泉,能讓人間更美好。
中國古代的成功故事三
李白,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隋朝末年,全家遷到西域的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歲那年,他又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所以他又號青蓮居士。
李白少年時便顯露才華,“十歲通詩書”,“十五好劍術(shù)”,“三十成文章(三十歲時以詩文知名天下)”。二十五歲那年,李白離開四川,順長江東下,先到達江陵,拜訪了一位八十高齡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曾受到武則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見,在當時名氣很大。司馬承禎見了李白,對他大為贊賞。李白很高興,回去后就寫了篇《大鵬賦》,把自己比作氣概抱負不凡的大鵬!洞簌i賦》很快傳開,李白的名氣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陽,拜見了荊州刺史韓朝宗。韓朝宗因喜歡獎掖提拔人才而聞名,所以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韓朝宗對李白自然是稱賞備至,而李白寫的自我推薦信《與韓荊州書》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滿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終于奉詔來到京都長安。當時任秘書少監(jiān)的老詩人賀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長安,親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讀了李白大約在十年前寫的《蜀道難》后,贊嘆道:“這是一個從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啊!”從此“謫仙”這個稱號不脛而走,李白也被人們稱作“謫仙”、“詩仙”。
李白進宮后,唐玄宗很高興,封他為翰林供奉。據(jù)說,唐玄宗當時曾親自走下臺階迎接李白,還親手為李白調(diào)制羹湯。出于信任,他還讓李白參加了起草詔書的工作。
唐玄宗對李白,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宮廷詩人,為太平盛世作些詩文點綴。但李白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初進宮廷時,他對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寫了不少歌頌升平的詩,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變化。天寶年間,朝廷政治已由盛轉(zhuǎn)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漸漸蛻變?yōu)橛怪鳌3⒅械挠凶R之士都在擔憂時政,擔心發(fā)生變亂。李白對此是有認識的。
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的個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別喜好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個性使他很難被朝中的權(quán)貴們所容忍。據(jù)說,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監(jiān)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寫的詩《清平調(diào)》,使楊貴妃對他也心生忌恨。最后連唐玄宗也疏遠他了。
可是李白的個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時他最向往的,還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書請求離京。公元745年,他的請求被批準,他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游山水間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洛陽、長安先后淪入亂軍之手,唐玄宗倉皇逃向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逃難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馬抵抗叛軍南下。
那時李白正避亂隱居在廬山。永王東下經(jīng)過潯陽(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請他參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愛國心,李白立刻答應了,并一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贊揚永王。
可是唐肅宗并不信任永王,認為他出師東巡是割據(jù)江南,便調(diào)動兵力準備消滅永王。永王大怒,也發(fā)兵進攻。這樣他便成了叛逆,將士們紛紛脫離,永王最終兵敗自殺。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虧郭子儀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還沒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當涂度過的,他的族叔李陽冰在那兒做縣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詔拜李白為左拾遺。但詔書還沒到,李白已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歲。至今當?shù)剡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紀念堂。李白現(xiàn)存的詩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這些詩經(jīng)過他的夸張的描繪,想象奇特的渲染,顯得大氣磅礴,出神入化。他還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擊黑暗政治的詩。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經(jīng)過他的豐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風格、瑰麗絢爛的色彩。他被認為是自屈原以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難》《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李白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偉大成就,是很難用幾句話來描述的,也許只有杜甫的兩句詩最有概括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中國古代的成功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10-29
中國古代經(jīng)典勵志故事12-04
中國古代感恩故事12-30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12-20
中國古代勵志的故事04-05
中國古代故事勵志04-08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04-04
中國古代的勵志故事04-03
古代勤學故事 中國古代勤學故事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