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時間:2022-11-25 19:05:01 成功故事 我要投稿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對于成功,在創(chuàng)業(yè)的路上想要取得成功,那么就應該學會不放棄,有哪些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值得我們一看呢?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一:周華

        從中國到美國,又從北京到悉尼,在周華的發(fā)展軌跡里,他喜歡用“從自行車到賓利”來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績。從最初懷揣4000澳元只身來到澳大利亞到現(xiàn)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財富王國——澳大利亞亞太投資集團,在不斷追求與奮斗中,周華的交通工具已經從那輛舊自行車變成了一輛嶄新的賓利汽車

        如今,周華已經在悉尼成功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地產投資品牌,經歷了6年多的高速發(fā)展,亞太集團總共向數(shù)千名投資者推薦了價值數(shù)十億澳元的房產。即使在去年全球經濟衰退、地產投資低迷的市場環(huán)境下,亞太集團仍然創(chuàng)造了數(shù)億澳元的業(yè)績。他的成功經歷不僅是希望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自己事業(yè)的準移民群體的榜樣,也為如何投資海外市場、如何參與海外競爭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1984年,兩個大學生在北京大學32樓232宿舍暢談“愿望”。一個說“我最大的愿望是擁有一輛嶄新的永久牌自行車”,另一個說“我最大的愿望是擁有一輛保時捷轎車”。

        25年過去了。2009年12月,這兩個同學在北京大學相聚,他們現(xiàn)在擁有的財富已經遠遠地超過了當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車”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想要“保時捷轎車”的是周華,他如今是澳大利亞亞太投資集團總裁。

        靠自己本事做事

        1991年,周華毅然放棄了前程似錦的外交官生涯,懷揣4000澳元,帶著夢想在澳大利亞開始創(chuàng)業(yè)。當時,他只有一個目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白手起家,達到事業(yè)上的成功。

        上大學前,周華自稱是一個“很簡單,但不服輸,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強迫自己把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讀書期間,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習英語口語。四年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他已經由不敢張嘴說英語變成班上英語口語最好的學生之一。

        1991年,周華與妻子何小葉懷揣著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亞。

        剛到澳大利亞,周華去面試過好幾份工作,但都因沒有“當?shù)亟涷?rdquo;而失敗。后來,他申請到為一家比薩餅店送外賣的工作,另外,他還“帶著極大的熱情”負責關店門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薩餅,白天去挨家挨戶敲門賣貨,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戶人家的門。

        “幾個月前我還是一個在外交場合被稱為‘閣下’的人,現(xiàn)在卻在大街上挨戶敲門販貨。”“我曾是外交官,可現(xiàn)在什么也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華堅信:“不管被拒絕多少次,永遠去敲下一道門。”

        思維改變了,人生就改變了。從1991年以后接下來的7年,周華做過保險生意,做過各種小買賣,生活雖然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這種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于是他一次次地選擇放棄,他始終認為,如果你在合理的時間內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就該考慮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有所改變,但永遠不能放棄你的`夢想。

        “把每天的工作當成追求夢想的一部分”

        1998年,曾經一起做過保險的同事的經歷啟發(fā)了周華,他的這位朋友因做房地產生意,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擁有了25套商品房。3年之后,那位朋友憑借出售這些房產而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朋友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周華,他意識到“以前的路走錯了”,于是他又放棄了已經有所成就的翻譯公司,開始從事房地產投資經營。

        他首先應聘到未來集團去做一名普通員工,幾年風雨之后,周華做到了年入200萬澳元以上的職位。然而,他再一次在別人的驚異中離開,入主澳帝集團,并在2003年10月成立澳帝集團悉尼分部。經過幾年的努力,澳帝的銷售額達到15億澳元。

        2006年7月,周華放棄了澳帝集團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成為澳帝悉尼公司的完全和唯一的股東,同時將公司更名為亞太集團,8月15日亞太集團墨爾本分部成立,9月15日亞太集團阿德雷德分部成立。亞太集團在幾年里,向數(shù)千名投資者推薦了價值數(shù)十億澳元的房產。

        外表文質彬彬、溫和穩(wěn)重的周華其實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冒險家,他人生中的一次次歸零和關鍵時刻的果斷抉擇也清清楚楚地凸顯出他的野心勃勃和冒險精神。

        “我對當時做出放棄一切、從零開始的決定感到自豪,并對祖國以及第二故鄉(xiāng)——澳大利亞充滿感激和熱愛。”周華回憶起當時的選擇時這樣說,“很小的時候,我就養(yǎng)成了一種極強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敗。這種近乎天成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氣,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財富王國。而對我來說,這一切都歸功于我們在中國成長過程中學到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會為我們提供的這種可能性。”

        “如果我們把每一天的工作當成追求夢想的一部分,那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有意思得多。”在周華的發(fā)展道路上,夢想一直都是遠方的燈塔,堅定清晰地指引著他。經過7年的打拼,他并沒有因為小有成就而滿足。

        周華對于夢想和成功的執(zhí)著是他成功的關鍵,他始終理智而清醒,不會因為小有成就而停止追求的腳步,甚至不惜舍棄巨大成就,選擇歸零,重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周華在不斷刷新創(chuàng)業(yè)的“履歷”。善于夢想的周華也為他的亞太集團設立了一連串的“夢想”,其中“亞太夢想”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慈善回饋社會,幫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不冒任何風險”

        “很多人回避風險,而成功人士則會分析風險。”周華說,善于分析風險并擁有駕馭風險的能力使他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穩(wěn)步前進。

        2009年12月14日,寒風刺骨。為了聽周華的勵志報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陽光報告廳座無虛席。周華誠懇地對大學生們說:“不論從事哪個行業(yè),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類拔萃的,頂尖的,社會都會向你致敬。”“目標一旦設定,你若是認真的,就要想方設法去實現(xiàn),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堅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將來如何掙錢是困擾他們的重要問題。“要掙多少錢,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別人就要給你決定了。”周華說。

        周華意識到,傳統(tǒng)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對年輕人在領導風范、目標設定、人際交流、賺錢與投資方面的培養(yǎng)還略有不足。為青年人提供創(chuàng)業(yè)教育,成為周華的另一個目標,他希望帶領更多的中國青年成為企業(yè)家,為更多的同胞提供創(chuàng)業(yè)機會。

        如今,俞敏洪和周華在大學時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額”實現(xiàn)。俞敏洪擁有的資產早已不知道可以買多少輛自行車,而周華也開著嶄新的賓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駛。2009年相聚,他們又開始談論新的“夢想”——創(chuàng)辦一個成功學院,俞敏洪負責培訓語言,周華負責教授成功的方法。

        展望“波音737時代”

        周華是一個永不止步的人,他總是在想,“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雖然他早已達到初來澳洲創(chuàng)業(yè)時歲入百萬的夢想,他的財富王國亞太集團的事業(yè)也穩(wěn)步發(fā)展,但他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把亞太集團建成為價值10億澳元甚至百億澳元的跨國企業(yè)。

        這是一個大膽的宣言,但周華卻不憚于將這樣大膽的宣言公之于眾,在他看來,10億澳元只是100個百萬元。“我早已在玩百萬元、千萬元的生意游戲了,只需把1000個百萬元聚斂起來并留住就可以了。”

        周華是一個敢冒風險的企業(yè)家,但是在沒有經營和管理過一個迅速成長的大企業(yè)的情況下,他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帶領一個企業(yè)冒風險,更不能把公司員工的飯碗和前途當兒戲,他為自己找到一位導師,一位曾經成功經營過10億澳元公司的前總裁,為自己的發(fā)展和企業(yè)長遠規(guī)劃做顧問。而隨著公司的發(fā)展,周華更是計劃將業(yè)務擴展至主流社會以及海外,最終成為一個跨國地產投資服務平臺。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二:許家印

        許家印,男,生于河南周口太康縣,一個靠8年積累迅速擁有120億元資產的民營企業(yè)家。他是第一個登上中國內地首富“寶座”的河南人。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慈善家,2005胡潤百富榜第十一位,2005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三位。廣州恒大集團恒大地產董事長。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名榜中,成為唯一入圍的中國足球老板,他以51億美元排名總榜單第200位,位居大陸富豪榜第七。

        從車間主任到業(yè)務員

        許家印說,他“個人經歷很簡單,但過程很艱難”。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二屆大學生,許家印走了一條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當年所走的路畢業(yè)分配,滿懷抱負地在一線工作崗位埋頭苦干N年,此后適逢改革開放潮涌,終于按捺不住一顆驛動的心,放棄原有的鐵飯碗,從內陸的河南直奔深圳,開始了商海浮沉。

        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年輕的許家印“非常開心地”考上了武漢鋼鐵學院,學習4年鋼鐵專業(yè),然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陽鋼鐵公司,在這里一呆就是10年。

        “舞鋼是大型國企,我一去就主動申請到了第一線——熱處理車間,當時學鋼鐵的大學生比較少,所以受到重視,幫忙協(xié)助車間主任,一年后升為車間副主任,再后來做了車間主任。”許家印說自己當時是工作狂人,在做車間主任的7年里,他沒有休息過一天,年三十都會跑去車間。

        1992年初,許家印破例休假了,他南下深圳找工作去了。他沒料到是23天過去,投出的簡歷都撞了白板。后來經別人提醒才知道原來是簡歷做得太厚了,50頁,根本不會有人去看。于是許就把簡歷改短,

        從50頁改到了10頁還是沒用,再改,

        三四次易稿后,只剩了2頁,這時效果也

        立竿見影——有了5個候選單位。

        精挑細選之后,許家印選擇了一家剛成立不過一年、只有幾個連鎖店規(guī)模的小企業(yè),許選擇它的原因很簡單——是覺得這個企業(yè)有前景,最主要的是它有一個好老板。

        他的新職業(yè)是業(yè)務員。曾做過車間主任、管理300多號人的他開始一切重新來過。那時許家印就連見到公司里20歲的小女生,都會喊“師傅”。3個月后,許家印做成第一個單子,為公司帶來10萬元的業(yè)務額,這讓老板對他另眼相看,他也從此不用再東奔西跑,當上了辦公室的負責人。

        1993年,這個企業(yè)又注冊了一個貿易公司,要和舞鋼合作,許家印于是很自然地兼任了這個新公司的老總,不過這個“老總”只是個虛職,公司注冊完以后老板再沒投進去分錢,無奈之下,許家印只能東挪西湊借了10萬元,開始了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不過這次折騰一年,也無起色。

        珠島花園許家印第一次飛躍

        1994年,老板本要派許家印去長春分公司做老總,但許家印卻選擇了去廣州——這個當時還是公司市場空白地打天下。這年的國慶節(jié),許家印帶著一個司機,一個出納,還有兩個員工,總共5個人,從深圳來到廣州,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許家印在廣州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價廉物美的城中村。城中村里的這間不見陽光的房子,白天是辦公室,晚上就是5人的住處。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辦公環(huán)境實在難登大雅之堂,這家位于城中村的微型小公司,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

        不過,幸運之神似乎對許家印總能眷顧,每每在他陷入低潮之時,總會有奇跡助他渡過難關,后來的恒大上市波折、資金困難之時,也屢次出現(xiàn)。

        當時,許家印的5人團隊,通過相關渠道收購了 家公司,取得了一個名為珠島花園的`地產項目,這個對許家印乃至恒大開發(fā)、營銷風格影響深遠的項目,可謂許家印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第一次飛躍。

        當時廣州樓市盛行的是大戶型之風,一棟樓都是三房,只有拐角的地方才會做小面積。許家印卻反其道而行之,1995年珠島花園第一期的幾百套房子全做小戶型,效果出奇的好,房子全部熱銷,在廣州樓市轟動一時。

        不過,當1997年5月珠島花園二期銷售了一半的時候,許家印選擇了離開。

        臨走時,許家印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人的價值,應該體現(xiàn)出他的能力水平與貢獻。許家印離開深圳老板的時候,項目通過審計,價值2個多億,也就是說許家印花了2年半的時間,從零開始,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2個多億的現(xiàn)金流,而在當時,許的工資是每月3000多元。

        許的個性和價值觀,在他人生第一次跳槽中已經略有體現(xiàn)“我這個人要強,該我做的事我會做好,沒做好是一回事,但做好了就要有體現(xiàn)。舞鋼10年當了7年車間主任,總是不提拔,我肯定要走。”許家印說,他的出走與現(xiàn)在70后、80后的頻繁跳槽不同,“他們跳得太多,已經沒有了意義”。

        第—槍要打響

        1996年,許家印在廣州注冊了恒大地產,開始了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許家印認為“用最少的錢拿更多的地,發(fā)展的時間持續(xù)更長”,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個項目鎖定在海珠區(qū)廣州工業(yè)大道的原廣州農藥廠地塊上。

        現(xiàn)在的工業(yè)大道板塊已是小區(qū)云集,房價過萬,而在當時這里還是工廠林立、污染嚴重、市政配套都滯后的遠郊區(qū)。不過,即便這個地塊,首期也需500萬元的地價款,恒大最多只能從銀行貸到300萬元,而且一窮二白的恒大還未必拿得到。

        為了獲得這個項目,許家印又再一次發(fā)揮了他的商務談判技能,既描繪了個恒太的宏偉藍圖,也詳細描述怎么付款方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300萬元終于到手,于是許家印立即開發(fā),并復制珠島花園的模式——小戶型,薄利多銷,快速回籠資金。

        1996年6月8日,金碧花園破土動工,8月8日正式公開發(fā)售,開盤價定為28D。元/平方米,這個價位對于屬于廣州老城區(qū)的海珠樓盤而言,十分具有誘惑力。當天上午首期的323套住宅就全部賣完,一共回款8000多萬元。第二期開發(fā)的時候,有了現(xiàn)金流的恒大開始注重環(huán)境和配套,環(huán)境好了,售價自然也就高了,于是第二期的售價漲到了3500元/平方米。

        1998年6月23日,在廣州市首次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上,恒大集團以1.34億元的價格一舉投得位于原農藥廠周邊的5.3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在此之前還進行過幾次征地。至此,5次擴地,實現(xiàn)了金碧花園占地52萬平方米的發(fā)展目標。

        金碧花園首期銷售額8000多萬元,一下子就徹底解決了恒大現(xiàn)金流的問題。金碧花園的成功是恒大發(fā)展關鍵的一步。

        多年后,許家印話當年,說金碧花園的實踐讓他明白:無論何時,企業(yè)運作最重要的問題都是現(xiàn)金流,尤其是剛起步階段;蛟S這個信念,是許家印在恒大此后的幾次資金危機中得以脫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闊斧降價、敢于引進戰(zhàn)略合作者:2006年A股高潮伊始出讓綠景地產,而后又籌劃香港上市,均是此哲學的繼續(xù)。

        許家印只想一點:機會不抓住,過去了就過去了。

        意識的轉變

        接下來,恒大的運轉就自然而然轉入了高速奔跑階段。當時廣州有1600多家房

        地產公司。而恒大成立的時候,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比恒大要早五六年。恒大采取的是在廣州快馬圈地的策略。到了1999年,僅僅用3年時間,恒大就進入了30強的第七位,到了2004年,恒大進入中國百強房企前10,并于2004、2005、2006年,連續(xù)3年時間蟬聯(lián)前十強。

        了解恒大的人都知道,2004年對恒大而言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恒大是以規(guī)模取勝,之后度過資本原始積累的初創(chuàng)階段后,恒大開始走“規(guī)模+品牌”路線。

        2004年后,恒大逐漸開始從產品上進行改革:金碧花園四期設計完后,他把全體員工拉到現(xiàn)場開會,許家印高呼“從今以后,公司都要宣傳打造精品,創(chuàng)立品牌”的口號。

        許家印首先動刀的是樣板房,裝修標準從最初金碧花園的每平方米400元一直提高到今天的2000元、3000元。

        許稱之為“意識的轉變”,不管是中端還是高端產品,只要樓盤素質好,投入產出比就會高。于是再后來就有了如今媒體圈熟知的恒大精品戰(zhàn)略:恒大在全國中高端產品有恒大城、恒大綠洲、高端產品有恒大華府,旅游地產則有恒大金碧天下。目前,在恒大50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中,中端產品占到60%,中高端占25%左右,高端占10%左右。

        危機之下應變術

        當然,恒大也無法逃避2008年金融危機的第一個寒冬。

        當時恒大全國有32個樓盤、906萬平方米在建,加上大規(guī)模拿地,100多億元的缺口對企業(yè)而言影響非常大。

        地產圈有時是充滿戲劇性的。每一個潮流過去,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才剛剛開始。許家印卻說:“我的理念就是要員工艱苦創(chuàng)業(yè),當然這個條件也不艱苦。我的面子不值錢,別人說你好又怎么樣,不好又怎么樣?別人說恒大都沒有自己的寫字樓,沒有就沒有吧。”追求實惠是許家印的生存之道。

        在2007、2008年最難熬的那段時間內,許家印一方面重拾薄利多銷的發(fā)家之本,全國幾十個樓盤搞聯(lián)動促銷,快速回籠了海量資金,一方面與國際投行、香港富豪秘簽融資協(xié)議,盡管條件苛刻甚至兇險,但畢竟幫助恒大熬過一個最艱難的地產寒冬。

        “市場永遠是正確的,行情不好,你想賣高,人家也不買,蕭條的時候,只能便宜賣,我們去年賣的房,到現(xiàn)在我都心痛。不過沒辦法,賣房要根據(jù)當時的市場情況。”

        而回顧近幾年的發(fā)展史,我們又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規(guī)律從2007年開始,恒大對外的合作伙伴必然是名牌企業(yè)與行業(yè)龍頭企業(yè),而高速發(fā)展的規(guī)模不變之下,恒大的資金流產生了很微妙的變化,可以說是裂變2006~2007年,恒大引進淡馬錫基金、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作為戰(zhàn)略股東,同時引進4億美元,并在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半個月后還發(fā)了5億美元債券?梢哉f,恒大的發(fā)展關鍵時期一個是借助于這兩年的資本運作,一個是恒大全國規(guī)劃戰(zhàn)略,按部就班地實施,并在2007年顯現(xiàn)效果。也難怪許家印說,目前恒大的優(yōu)勢不在于嚴格的管理體系,不在于獨裁,而在于資源整合。

        當下恒大已經走到第四個發(fā)展目標走向國際,跨越發(fā)展。這個公司從2006年開始用一年半的時間,從一個廣州走向了全國23個城市,而萬科用了10年時間擴展了29個城市。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三:邁克爾·戴爾

        當全球其他的電腦制造廠商正在經歷著銷售低迷的痛苦時,戴爾電腦繼續(xù)著繁榮。當它遍及世界的出貨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長18%時,其他廠商的出貨量則下降了4%。37歲的邁克爾·戴爾至今已經在其創(chuàng)立的戴爾計算機公司里擔任了將近20年的首席執(zhí)行官。戴爾計算機在1984年成立時注冊資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在全球擁有3.6萬名員工。2002年《財富》雜志的全球500強中,戴爾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爾公司為何能夠保持如此快速的發(fā)展?直接面向顧客銷售的“直接模式”和對顧客進行分類的“市場細分”方式是其兩大法寶。但實際上,這都取自其創(chuàng)始人——邁克爾·戴爾少年時的偶發(fā)靈感。

        當邁克爾·戴爾還是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母在飯桌上談論的都是通貨膨脹、石油危機一類的話題,這使他從小就對生意場發(fā)生了興趣。在他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買郵票,而是通過說服鄰居把郵票委托給他,然后在專業(yè)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這讓邁克爾戴爾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觸”的力量及收獲,即沒有中間人的好處。同時他體會到,如果有好的點子,絕對值得采取一些行動。在嘗到少年時直接銷售的甜頭后,邁克爾戴爾在稍大后的創(chuàng)業(yè)嘗試中,把這一“直接模式”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邁克爾·戴爾

        初中時,邁克爾·戴爾擁有了一臺蘋果電腦,并迅速將興趣轉移向電腦背后的商機。不久,他注意到了商業(yè)用途更多的IBM個人電腦。他熱切地學習一切有關電腦的知識,利用賣報紙所賺到的錢來購買電腦零部件,將電腦改裝后賣掉,獲取利益,接著再改裝另一臺。這期間,他發(fā)現(xiàn)電腦的售價和利潤空間很沒有常規(guī)。一臺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且,大部分經營電腦店的人不太懂電腦,并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而他當時已經買進了一模一樣的電腦零件,并把電腦升級后賣給認識的人。于是,邁克爾戴爾涌現(xiàn)了一個想法:只要自己的.銷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夠跟那些店去競爭,因為沒有中間商,所以自己改裝的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yōu)勢,還有品質和服務的上的優(yōu)勢,即能夠根據(jù)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在他開著用賣報紙的錢賺來的白色寶馬車,后座載著三部電腦,成為得克薩斯大學一名另類的大一學生后不久,他認識到電腦將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臨一個很大的機會。當時,電腦界包括蘋果電腦和IBM等所有的大廠家都選擇通過經銷商來銷售電腦,但邁克爾戴爾則想憑借直接銷售這種更有效率的方式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價值及服務,并希望借此成為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邁克爾·戴爾從學校退學,在奧斯汀一個約93平方米的辦公室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命名為“戴爾計算機公司”。

        支撐學生時代的邁克爾·戴爾鼓搗計算機的資金,來自于他從16歲開始的一份賣報紙的業(yè)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負責為《休斯敦郵報》爭取訂戶。報社交給他一個厚厚的電話號碼本,讓他打電話去向顧客推銷。但邁克爾戴爾不久就在推銷中發(fā)現(xiàn),有兩種人幾乎一定會愿意訂閱報紙:一種是剛結婚的,另一種則是剛搬進新房子的。接著,他調查后發(fā)現(xiàn),情侶在結婚時一定會在法院登記地址,另外有些公司會按照住房貸款額度整理出貸款申請者的名單。于是,他想辦法搞到了周圍地區(qū)這兩種人的資料,直接給他們寄信,提供訂閱報紙的資料。通過這種方式,邁克爾戴爾當年掙到了1.8萬美元,這不但使他有能力購買更多的計算機,也啟迪他日后創(chuàng)造了“比顧客更了解顧客”的市場細分戰(zhàn)略。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相關文章:

      創(chuàng)業(yè)成功者背后的故事04-08

      成功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7篇12-02

      關于成功者的故事11-23

      成功者的奧秘的故事12-07

      成功者的奮斗故事12-09

      成功者的秘訣勵志故事12-09

      成功者的悲哀勵志故事03-20

      成功者的秘訣哲理故事12-09

      成功者的黑夜的名人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