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雜談書法與表演

      時間:2018-10-08 20:17:26 雜談 我要投稿

      雜談書法與表演

        書法與表演:越表演越國際

        這幾年來,藝術界中的“中國元素”兜銷,頗有氣氛,其緣由,或因策略。比如,賣場里或學術場里都掛上熱門的“當代”名號,水墨叫“當代水墨”,書 法叫“當代書法”,就是說幾十年下來各種曾叫開的“現(xiàn)代水墨”、“現(xiàn)代書法”、“實驗水墨”、“實驗書法”等看著也有過時、賣相不佳的危險。不錯,從之前 的一些“當代藝術名將”也可以收編進來的事實看,這樣的策略確實雙贏:一可張揚聲勢壯大“國貨”行業(yè)隊伍,二更多隊員可以跨界兼職名利兼收。

        舉例玩味一下。比如前段時間,有個某“2015國際現(xiàn)代書法藝術節(jié)”頗引人注目,據(jù)稱那是一場“視覺盛宴”。這個節(jié)怎么“國際”,媒體報道中看 不到具體交代,因為估計會邀來東亞有漢字淵源的日、韓書法家?還是因為有碧眼金睛的“黑白”人種書法家?就如若黃種人不熱衷捧場當代藝術,此種藝術就難稱 “國際化”一樣,難道因為主辦城市是旅游城市不缺洋觀眾就叫“國際書法節(jié)”?

        “國際”之宣稱,正是我很疑惑的一個關鍵詞。這個書法節(jié)代表性活動據(jù)稱是某書法家的個展開幕。盡管我沒研究書法,但有稱其為“國際級書法大 師”,我卻沒什么知曉,這起碼證明:要不書法怎么現(xiàn)代、當代,目前來看暫時“國際化”難;要不整的人可能還不得法,暫時對“本地”人都缺推廣說服力。細看 書家簡歷,很在乎地把這輩子中小有關涉的美國、美國某某大學(乃至哈佛這樣的名校)寫進去,至而不落俗套地列出“選入倫敦《世界名人錄》、芝加哥《北美華 裔藝術家名人錄》”之類,“國際級”大概由此之因?

        其實,不說“落俗”的,就算正規(guī)點的,比如書家是“書法博導”,以我在學院里任職的觀察,這倒是“國際罕有”的,就像油畫這樣的技法類專業(yè),洋 人不行,我們卻能整成“博士學位”。最近有人質(zhì)疑美術學院里的教授、博導、科研制度,甚是熱鬧,抹油畫的、刻版畫的、畫國畫的、寫書法的……通通都能“博 導”去,此現(xiàn)象之“中國學問”真該深究一下。

        在號稱將筆墨漢字藝術提升到“國際性”高度之外,另一個我感興趣的關鍵詞是“表演性”。怎么個“表演性”呢?以該書家為例,其有幾個強項:一是 “大字表演”,多年來,他為觀眾提供了7.5米×12.5米狂草、4.95米×37.5米狂草、7.3米×17米狂草《心經(jīng)》,有的每字達2尺,但凡如此 表演的“歷史性時刻”,無不圍者如潮見證著“空白的紙面透露著不可侵犯的神圣”;二是在“人體照片”上寫書法;三是將書法寫成不可讀的效果——所謂“亂 書”。第一項就差申請吉尼斯紀錄了,但此類表演、表演者民間也并不缺;第二項比起別的在活女人體上書寫的藝術家,倒是表演不足;第三項去除字體的實用性, 其實傳統(tǒng)草書觀眾就讀不懂了,屏幕閱讀時代求觀眾也難被領情的。

        “表演性”到“國際性”之間,是有套路的,若略回顧,總讓人想起與藝術界“越是民族性越是國際性”命題或口號的微妙關聯(lián)。想想,如果策略上仍然 只堅持“民族性”,就永遠停留在毛筆是毛筆、宣紙是宣紙、《老子》是《老子》,則爾非洋鬼子焉知藝術之國際性?為了扭轉命題“A乃A”為“A非A”,得學 會不能再失自信搞封閉、對立。怎么辦?答:增加“表演性”——當眾揮毫本來就是書法、國畫的強項,但當然要充分借鑒風行于世界的行為、抽象、人體、裝置、 多媒體、影像、觀念、服裝、舞蹈(這些幾乎是幾屆國際現(xiàn)代書法藝術節(jié)全部包羅的.形式)等等藝術品類之元素,甚至一個書法展都要找能講美國英語的楊瀾主持; 而那些“通識”于當代人類的民族符號也是常用的宣傳標識,難怪在觀眾“是不是書法”的疑問前,主辦方仍稱“書法節(jié)”。

        我注意到,這一書法藝術節(jié)研討會的學術主持之一是北大某教授,他的發(fā)言也認為要幫“中國的”“尋找一個屬于世界的藝術語言”,因為別人也“把目 光投向了我們”,他認為“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本身的文字功能在其中發(fā)揮的并不是最主要的作用,即便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能從書法當中體會 到中國文化的脈絡與發(fā)展”,所以,在主持之外,他也送來自己的“大筆畫表演”作品——“把書法的一筆放大100倍”的《07909-2》。

        不知道該教授是否受到早已消失的“第三國際”的啟發(fā),但對比其他“抽象藝術古已有之”、“中國式抽象”的主張或理論欲望,他發(fā)揮自身的資歷專 長,知道從西方藝術史邏輯里導引理論,確實更有“國際視野”。他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畢加索、波洛克等為代表的“第一抽象”、“第二抽象”判決為“一時 的激情”、“注重形式”、“形態(tài)”等之后,宣稱體現(xiàn)以董其昌等人所倡導的“文氣”和“氣韻”、“筆法”等中國傳統(tǒng)核心價值的“第三抽象”才是強調(diào)“對人性 整體性的寄托和表達”、“將人的精神可以灌輸進去多少”、“給觀者留下多大的自由去體會和覺悟”。

        這讓我頗不以為然,覺得這也如上面那種“空白的紙面透露著不可侵犯的神圣”的萬能指,是“神理論”——輕易指認自己“有精神”別人“無精神”。 更讓我失望的是,如此一番理論之后,該教授卻認為:借“第三抽象”以期擺脫近二十年來世界當代藝術過多注重意義,特別是新聞化、泛政治化,從而將藝術過度 介入權力,致使“政治正確性”深刻地干涉人的更為本質(zhì)的自由,也即“第三抽象”有“藝術將權力消解在抽象中”的神功!

        這就有點奇了,一般認為,比較于西方藝術的世界化,傳統(tǒng)中國藝術正是因為太務虛、非入世、不解決具體問題,花巧“表演性”大于現(xiàn)實針對性,故缺征服世界的活力,F(xiàn)在又用逃避的方式“消解權力”,這反而有助于“國際性”?

        “表演性”本來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理論之一,即所謂“言說即行為、行動”。無論手里兜銷什么貨,有“國際性”欲望可以理解,但僅流于口號、口頭、口氣成不了氣候,須多想想何以提供貨真價實的內(nèi)涵,何以針對具體問題地將行為、行動目標落到實處。

      【雜談書法與表演】相關文章:

      1.雜談書法散文

      2.丹青書法-人生雜談

      3.與愛沉默-情感雜談

      4.情感雜談-男人與錢

      5.牛與狗-生活雜談

      6.套索與自由-生活雜談

      7.招聘與面試雜談哪些

      8.苦與樂-生活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