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摘抄好文章
摘抄作為語文課外學習的一項內容,與課堂學習不是截然分開的。一方面它應有自身的計劃與安排,另一方面它也應隨時成為課堂教學的好助手,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摘抄好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船主與油漆工
船上的漏洞本不屬于漆工約定工作范圍,只要把油漆漆好了,任務就算是已經(jīng)完成,可是漆工卻順便將船上的漏洞補好,就是這么一個不經(jīng)意的“舉手之勞”,卻避免了一場重大事故的發(fā)生。
看完此則故事,令人想到另一則故事,一個大雨瞬間傾瀉而下的午后,一位渾身濕淋淋的老婦,步履蹣跚地走進費城百貨商店?粗抢仟N的姿態(tài)與簡樸的衣裙,所有的售貨員都對她視而不見。這時走出一位小伙子走進里間,搬出一把椅子。“夫人,不必為難,坐在椅子上休息就是了!边@個年輕人叫菲利,老婦人就是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后來菲利來到卡內基公司,以他一貫的誠實與誠懇,成為“鋼鐵大王”的左膀右臂。菲利的舉手之勞,成就了他的“掃天下”的偉業(yè)。兩個故事雖說不同,但是結果都不同尋常。
舉手之勞無須付出多大的代價,也無須多大的成本,簡簡單單,一舉手,一抬足就可以做好,卻給他人與社會帶來意料不到的好的效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坐公交不少人給急需的人員讓座;看到老人跌倒順手把其扶起來;公共場所順手關燈,關閉水龍頭等并不少見,舉手之勞有的是一種傳統(tǒng)習慣,有的則是要細心的觀察,舉手之勞看似簡單,但卻反映出一種內心的美德。
與驚天動地的奇跡相比,舉手之勞微不足道,但由小見大,與微之外見精神,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個人要成功,不僅要干大事,還要從小事做起,不僅要做好份內的事,而且還得做好份外的事,細節(jié)決定成敗,只有注意細節(jié)的人,才能全心投入,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習慣舉手之勞之人,才是胸懷寬大,能替他人所想,把他人放在心上的人,社會需要溫暖,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都來點舉手之勞,社會發(fā)展將更美好。
船主給漆工送了一大筆錢,其意不僅是金錢,而是一種報恩,菲利的舉手之勞,成就了其“掃天下”的偉業(yè)。誠然,大凡舉手之勞者都不圖回報,但是讓人銘刻在心,此種回報是意想不到,比起金錢更珍貴。舉手之勞人人可做,但愿社會有更多的此類漆工,同時也希望得到幫助者能象船主那樣,知書達理,給予愛心者以獎勵,共同營造“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良好氛圍。
篇二:開往春天的火車
野馬心中向往的是奔馳于田野,思考片刻,比田野大的還有廣闊的草原;魚兒心中向往的是暢游于潺潺的小溪,思考片刻,比小溪更大的還有無邊的海洋;雄鷹心中向往的是翱翔于美麗的藍天,思考片刻,比藍天更大的還有蒼茫的宇宙思考片刻,事物的表象后面還有一個無邊的精神世界,它將是你的人生的火車的起點。
如果我們善于思考,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可能就是我們人生的新起點。道爾頓正是憑著自己善于思考的習慣發(fā)現(xiàn)了色盲癥,彌補了醫(yī)學理論的一大空白。日本商人安藤百?吹嚼鏀偳暗拈L隊,思考片刻后感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最終發(fā)動了一個新的產(chǎn)業(yè)。法國科學家喬利的一次偶然失誤,卻讓他研制出了一種新的干洗劑,改革了傳統(tǒng)的洗衣技術,從而使得他的人生的火車駛向了光明。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該善于思考,著名的“碎花瓶理論”不也是在一次偶然的失誤后發(fā)現(xiàn)的嗎?著名的丹麥的物理學家雅各博爾曾經(jīng)在一次實驗中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他本打算用手將這些碎渣仍在垃圾堆里,不過,當他將這些大大小小的碎渣用天平來稱量,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較大塊碎片的質量是大塊質量的16倍,大塊質量是次大塊碎片質量的16倍,后來他利用這個理論來恢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學與天體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八榛ㄆ坷碚摗辈灰舱f明垃圾中也可能蘊含有極大的寶藏嗎?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我們也可能成為偉大的人們,但前提是必須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分析我們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仔細聆聽我們的世界,世俗繁雜的聲音也可能是一首歌,魚兒暢游水底留下活潑的聲音,烏兒飛過天空留下美麗的聲音,戰(zhàn)士沖上戰(zhàn)場留下勝利的聲音,這一首首歌就存在于我們所生活的普通世界中。
善于思考不應該只存在于學習的舞臺上,更應該像插了翅膀的烏一樣飛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世界無處不充滿思考,讓善于思考無處不在。
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如果帶上了善于思考這把利劍,我們人生必將精彩,讓我們的生命之花在人生之樹土開花結果,形成年輪,一輪又一輪,思考是開往春天火車的一張車票。
篇三:我最欣賞的一個人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段話出自蘇軾的《留侯論》,它的大意是:古時候被稱作豪杰的人,一定具有一般人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fā)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高遠。
《留侯論》一文說的是與韓信、蕭何并列為“漢初三杰”的謀士張良。
張良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yè)的機會與顯赫榮耀的地位,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反秦。他結交刺客,在秦始皇必經(jīng)之路上埋伏等待,想要擊殺他,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難到他處。
一天,張良在橋邊散步時,遇見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他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踢落橋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忍著心中的不滿,替他取了上來。隨后,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張良還是強壓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道:“孺子可教矣!辈⒓s張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時分,張良便匆匆趕到橋上。誰知老人已經(jīng)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后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又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jīng)受住了考驗,于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深受劉邦的器重與信賴,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的“智囊”。
不能忍的張良刺秦失敗,命懸于絲;在學會忍耐后,他才發(fā)揮出了自己真正的才干。
我也是個無法忍耐的人,如果有人說我一句壞話,我定會反說他兩句;如果有人打我一下,我也絕對不會客氣。但是自從讀到這一篇《留侯論》后,我才明白:忍耐不是軟弱,乃是大度;忍耐并非投降,而是勝利。
其實,人無完人,審視一下自己,我們就沒有理由對周圍的一切都那么苛刻。一個人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他的忍耐程度。學會忍耐,會讓生活更加輕松;學會忍耐,我們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學會忍耐,我們不會再為小事煩惱。
忍耐,是在等待一個機會,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我們可以忍受別人異樣的目光,還有沒來由的`猜測,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并毫不動搖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直到我們成功的那一刻,讓所有人為我們鼓掌。
篇四:靜秋
兩情一景,隨心而定。滿目蕭條,淅淅瀝瀝的秋雨勾勒出一幅悲涼的畫卷,泛著絲絲涼意;落葉滿地,似有若無的提醒秋的哀傷。這是悲。
絲絲雨幕,為人消去濃濃的暑熱,還大地一分清涼;落葉歸根,宛如一只只蝴蝶,歡快的撲進媽媽的懷抱,享受溫暖。這是喜。
于秋,我愛他的靜,無關心境。頗有一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感觸。
萬物無言,少了那份喧囂,撫平了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望著那落葉會升騰起對家的思念;望著那彎腰的稻谷會有分收獲的的喜悅;望著那風中傲然開放的菊花會堅定戰(zhàn)勝挫折的決心……不言中,已領悟很多。秋的靜,讓你卸下心靈的防備,撕下虛偽的面具,直面最真實的自己,坦坦蕩蕩;秋的靜,讓你領悟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真諦,人生原本就是在失去中不斷得到;秋的靜,讓你對未來多了一份期待,多一份體會未來的勇氣……
或許有人認為秋是結束的象征,卻不知有些結束亦是新的開始。他是一種沉淀,對過往的沉淀。因為沉淀所以顯得靜,只有靜下來方可沉淀。秋之靜,是一種喧囂后的寧靜;是一種飽經(jīng)風霜的沉靜;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靜……
獨愛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