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項訓練:資本主義萌芽
為您整理了“2017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項訓練:資本主義萌芽”,方便廣大網友查閱!更多高考相關信息請訪問高考網。
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的生產方式具有的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對于商業(yè)的解體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礙,這從英國人同印度和中國的通商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边@種“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對明清時期的中國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
A.改變了統(tǒng)治者重農抑商的思想
B.直接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變動
C.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D.使其對外貿易喪失了主動權
答案 C
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資本主義以前的”及“明清時期”可知,這種“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指的是我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這種生產方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故選C項。A、B兩項說法錯誤;D項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結果。
2.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边@說明當時( )
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
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
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
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
答案 B
解析 “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實施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故A項錯誤;巡撫涂澤民只是在得到皇帝準許的情況下,對明初的“海禁”政策進行了局部的調整,并附有較多禁制,故B項正確;C項與“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錯誤;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3.1684年,康熙帝頒布“開!泵睿骸敖窈纫唤y(tǒng),出洋貿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區(qū)“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盜賊甚多”,恐其結成反清勢力為由,下令禁止南洋貿易。下列對上述現象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平定噶爾丹叛亂是“開海”的政治前提
B.“開!薄敖!倍际怯邢拗频膶ν赓Q易
C.歐洲列強聯合反清是“禁!钡闹匾
D.康熙帝時期清政府開始推行“海禁”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顯示即使“開!绷钜惨蟆暗弥荚市小保f明“開!薄敖!倍际怯邢拗频膶ν赓Q易,故B正確;平定噶爾丹叛亂與“開!睙o關,A項排除;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清政府開始推行“海禁”政策發(fā)生在順治帝時期,故D項錯誤。
4.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薄,判斷有誤的是( )
A.商品經濟繁榮
B.長途販運發(fā)達
C.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D.抑商政策改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關東與上海之間貿易發(fā)展的狀況,并未涉及政府的商業(yè)政策,也未說明經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經改變的結論,故D項符合題意。商業(yè)活動的規(guī)模大,涉及相距遙遠的兩地,體現出商品經濟的繁榮、長途販運的發(fā)達、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A、B、C三項表述正確。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封建政府雖始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商品經濟仍不斷發(fā)展進步。
5.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fā)生了重大轉變
B.休養(yǎng)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
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
D.原有規(guī)制受到商業(yè)發(fā)展的挑戰(zhàn)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西漢的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義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員的服飾、車馬、仆從人員的標準享樂,其奢侈日甚”,這說明原有規(guī)制受到商業(yè)發(fā)展的挑戰(zhàn),D項正確。西漢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發(fā)生轉變,A項錯誤。商人是社會的少數人群體,其“倡樂”不能說明社會消費觀念的變化,B項錯誤。商人借用官員的服飾以炫耀自己,說明兩者的社會地位差別很大,C項錯誤。
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開始在江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加派絲織品,尤以嘉靖、萬歷年間為甚。由于派織數量遠遠超出官營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方織染局為了完成任務,便紛紛實行“機戶領織”制度。這是一種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生產的“加工訂貨”的生產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時期( )
A.私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
B.政府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C.自然經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
D.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答案 D
解析 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特征是出現雇傭關系。民間機戶生產的絲織品由中間包攬人收購,再轉手給織染局,中間包攬人與民間機戶之間存在雇傭關系,故D項正確。
7.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一種祭祀儀式。讀下圖,從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場
B.專制君主的權威至上
C.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
D.統(tǒng)一國家的繁榮昌盛
答案 C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農壇,反映出明清時期皇帝對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以農立國、維護傳統(tǒng)農耕經濟的治國理念,故C項符合題意。A、B兩項只是從圖片的表面信息著手分析,忽視了祭祀的時間和對象;僅根據祭祀儀式無法推斷國家是否繁榮昌盛,故D項錯誤。
8.從下面材料可見當時( )
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興、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無田可耕,民且去而為盜。出海貿易,富者為船主、為商人,貧者為頭舵、為水手,一舟養(yǎng)百人,且得余利歸贍家屬。曩者設禁例,如慮盜米出洋,則外洋皆產米地;如慮漏消息,今廣東估舟許出外國,何獨嚴于福建?如慮私販船料,中國船小,外國得之不足資其用。臣愚請弛禁便。”
A.閉關鎖國政策受到質疑
B.重農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東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擾
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
答案 A
解析 “曩者設禁例……如慮私販船料,中國船小,外國得之不足資其用。臣愚請弛禁便”,說明高其倬主張開放“海禁”,體現了其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質疑,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
9.《中國商幫:從大歷史看中國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個明朝,絕大多數時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躍在海外貿易中。換句話說,他們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裝的方式走私,最囂張時公然對抗政府。導致明朝海商這種命運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帶來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長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答案 C
解析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民間海外貿易,使得海商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進行走私,甚至與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對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項錯誤;走私確實能夠帶來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鋌而走險,但不是導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項錯誤;西方殖民者在明朝時雖然已經到達中國沿海,但對中國的沖擊極小,D項錯誤。答案為C。
10.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
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fā)展沖擊清廷的統(tǒng)治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實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貿易。中國民間外國銀錢的使用較多,說明中國在對外貿易處于優(yōu)勢地位,故A項符合題意。“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只能說明外國銀錢在中國市場流通,而無法說明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故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與題干材料信息無關。
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種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
——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材料二 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人勢力迅速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yè)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fā)不如實申報的商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庇衷t:“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
——馬端臨《文獻通考》等
北宋商稅情況簡表
年代 年商稅額 指數 995~998年 400萬貫 100 1004~1008年 450萬貫 113 1058年 700萬貫 175 1064~1068年 846萬貫 212 1077年 879萬貫 220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tài)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漢武帝還有哪些舉措?
(3)分析材料三,說明宋代的商業(yè)狀況和商業(yè)政策。
(4)依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府調整商業(yè)政策的認識。
答案 (1)態(tài)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
認識:農業(yè)是本業(yè),商業(yè)是末業(yè)。
背景:當時商業(yè)與農業(yè)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yè)生產。
(2)措施:征收資產稅(算緡)、鼓勵告發(fā)不如實申報資產的商人(告緡)。
目的:抑制商人勢力、增加財政收入。
舉措: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
(3)狀況:商業(yè)不斷發(fā)展;商業(yè)地位重要。
政策:重視商業(yè),如適當減免商稅。
(4)認識: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當政府感到有財政等方面需要時,也會對政策有所調整,放寬對商業(yè)的限制,甚至鼓勵商業(yè)發(fā)展。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三段材料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對農商的主張及政策的變化。材料一:主要對比說明孟子和商鞅各自的農商主張及影響。材料二:主要說明西漢武帝抑商的.原因及表現。材料三:主要說明宋代商稅征收規(guī)定及影響。第(1)問,從材料一中“一列平視”可看出孟子主張農商平等,商鞅則提出重農抑商的主張,認為農業(yè)是本,商業(yè)為末,這與當時生產力低下、商業(yè)與農業(yè)爭奪勞動力有關。第(2)問,從材料二中的信息看,漢武帝采取了征收資產稅和獎勵告發(fā)的措施,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勢力,增加財政收入。漢武帝的其他措施,可結合所學知識從鹽鐵官營、對商人穿衣和出行的限制等方面來回答。第(3)問,從表格信息看,宋代商稅收入不斷增加,原因在于宋代對商業(yè)的重視和適當減免商業(yè)稅。第(4)問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可。
12.學習歷史,不僅要廣泛閱讀,更要感悟智慧,融會貫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587年“并無大事可敘”。學者黃仁宇卻從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會,寫成《萬歷十五年》。
該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他一方面依賴內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加以牽制,后來創(chuàng)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史上的“荒誕奇跡”;
已經去世5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生前雖然守住了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閣政治演繹得有聲有色;
這年去世的名將戚繼光。他曾在浙閩粵沿海大敗倭寇,保衛(wèi)了東南海防;
在內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他從歐洲出發(fā),經過葡萄牙占領的澳門,活躍于廣東一帶。
——據《萬歷十五年》編寫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種出西土”,在不少地方開始種植。
——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等
(1)試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經濟領域中(含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日益凸顯出來的新氣象和政府實行的老政策。
(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歐(葡萄牙)為切入點,簡要敘述明朝中后期中外關系的基本內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答案 (1)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美洲作物開始傳入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會館頻現,商幫勢力強大。(答對三點即可) 重農抑商。
(2)倭寇騷擾;葡萄牙占領我國澳門,西方傳教士進入內地。明政府維護“朝貢”體制,實行“海禁”政策。
解析 第(1)問要求回答“新氣象”和“老政策”,題目限定了經濟領域范圍。根據材料二提供的玉米、番薯的信息,可概括為美洲作物傳入我國,再聯系所學的明代經濟發(fā)展的相關知識如商幫會館的出現等,可得出答案。政府的老政策,很顯然是重農抑商。第(2)問根據材料一提供的戚繼光、利瑪竇等信息,可知應從抗倭和中日的朝貢貿易、中西文化交流和殖民勢力東來等角度來概括,再聯系教材中的海禁政策可回答“明朝政府的政策”。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丁未……“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往者稅務初興,民咸罷市。孫隆(明萬歷年間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監(jiān)理稅務)在吳日久,習知民情,分別九則,設立五關,止榷行商,不征坐賈,一時民心始定。然榷網之設,密如秋荼,原奏參隨,本地光棍以榷征為奇貨,吳中之轉販日稀,織戶之機張日減,加以大水無變,窮民之以織為生者,岌岌乎無生路矣!”
——《明神宗實錄》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明清時期皇權得以加強的具體措施。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指出,明代中期稅收結構的變化體現了當時怎樣的經濟特征。這種經濟特征的發(fā)展趨勢是怎樣的?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這種發(fā)展趨勢出現的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間存在什么必然聯系?
答案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權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2)經濟特征:明代中期工商雜稅增長并成為稅收的主要支柱,當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發(fā)展趨勢:緩慢發(fā)展。
原因: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與“海禁”政策;關卡林立和征收重稅;限制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小農經濟及傳統(tǒng)的買田置地觀念。
(3)聯系: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因而明清時期的專制君主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必然加強君主專制;虿牧弦恢芯鲗V平y(tǒng)治的加強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進而體現了明清時期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特征。
解析 第(1)問,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即可,要注意做到要點全面。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三分析明代中期稅收結構的變化——工商雜稅增長并成為稅收的主要支柱,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其反映的經濟特征,后面兩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3)問,要從經濟和政治相互關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其內在聯系。
[心得體會]
易錯題一:對重農抑商政策認識不清
“帝王們也是經濟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經濟人在特定資源環(huán)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闭沾擞^點來解釋“重農抑商”政策的話,下列結論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農抑商實現了古代經濟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農抑商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
C.重農抑商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時的必然選擇
D.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整部中國古代史
[錯解] A
[錯因分析] 本題易錯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重農抑商政策。
[正解] C
[解析] 材料觀點強調的是帝王們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現實考慮,任何經濟政策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產物,符合題意的是C項。重農抑商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晚期,重農抑商政策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因此A、B兩項說法有誤。重農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項說法有誤。
易錯題二:不能全面理解小農經濟
明朝大臣霍韜的《霍氏家訓》中說:“人家養(yǎng)生,農圃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與衰期!绷ρ浴胺橇Ω坏檬场薄白又恫豢刹涣r作”。對此準確的理解是( )
A.“以農為本”的觀念根深蒂固
B.排斥商品生產
C.只重視農耕經濟
D.要求所有人必須通過勞動獲得財富
[錯解] C
[錯因分析] 本題易錯的原因是對材料理解不到位。
[正解] A
[解析] 從“農圃為重”“末俗尚?薄白?胨テ凇鋇刃畔⒖梢鑰闖觶?牧咸逑值氖侵嘏?⒁耘┪?鏡墓勰!傲Ω?輩⒉慌懦饃唐飛???蛭?唐飛??橋└??玫鬧匾?鉤,B、C兩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答案為A。
A.改變了統(tǒng)治者重農抑商的思想
B.直接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變動
C.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D.使其對外貿易喪失了主動權
答案 C
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資本主義以前的”及“明清時期”可知,這種“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指的是我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這種生產方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故選C項。A、B兩項說法錯誤;D項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結果。
2.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边@說明當時( )
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
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
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
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
答案 B
解析 “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實施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故A項錯誤;巡撫涂澤民只是在得到皇帝準許的情況下,對明初的“海禁”政策進行了局部的調整,并附有較多禁制,故B項正確;C項與“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錯誤;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3.1684年,康熙帝頒布“開!泵睿骸敖窈纫唤y(tǒng),出洋貿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區(qū)“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盜賊甚多”,恐其結成反清勢力為由,下令禁止南洋貿易。下列對上述現象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平定噶爾丹叛亂是“開海”的政治前提
B.“開!薄敖!倍际怯邢拗频膶ν赓Q易
C.歐洲列強聯合反清是“禁!钡闹匾
D.康熙帝時期清政府開始推行“海禁”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顯示即使“開!绷钜惨蟆暗弥荚市小保f明“開!薄敖!倍际怯邢拗频膶ν赓Q易,故B正確;平定噶爾丹叛亂與“開!睙o關,A項排除;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清政府開始推行“海禁”政策發(fā)生在順治帝時期,故D項錯誤。
4.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薄,判斷有誤的是( )
A.商品經濟繁榮
B.長途販運發(fā)達
C.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D.抑商政策改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關東與上海之間貿易發(fā)展的狀況,并未涉及政府的商業(yè)政策,也未說明經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經改變的結論,故D項符合題意。商業(yè)活動的規(guī)模大,涉及相距遙遠的兩地,體現出商品經濟的繁榮、長途販運的發(fā)達、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A、B、C三項表述正確。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封建政府雖始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商品經濟仍不斷發(fā)展進步。
5.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fā)生了重大轉變
B.休養(yǎng)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
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
D.原有規(guī)制受到商業(yè)發(fā)展的挑戰(zhàn)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西漢的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義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員的服飾、車馬、仆從人員的標準享樂,其奢侈日甚”,這說明原有規(guī)制受到商業(yè)發(fā)展的挑戰(zhàn),D項正確。西漢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發(fā)生轉變,A項錯誤。商人是社會的少數人群體,其“倡樂”不能說明社會消費觀念的變化,B項錯誤。商人借用官員的服飾以炫耀自己,說明兩者的社會地位差別很大,C項錯誤。
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開始在江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加派絲織品,尤以嘉靖、萬歷年間為甚。由于派織數量遠遠超出官營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方織染局為了完成任務,便紛紛實行“機戶領織”制度。這是一種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生產的“加工訂貨”的生產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時期( )
A.私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
B.政府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C.自然經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
D.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答案 D
解析 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特征是出現雇傭關系。民間機戶生產的絲織品由中間包攬人收購,再轉手給織染局,中間包攬人與民間機戶之間存在雇傭關系,故D項正確。
7.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一種祭祀儀式。讀下圖,從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場
B.專制君主的權威至上
C.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
D.統(tǒng)一國家的繁榮昌盛
答案 C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農壇,反映出明清時期皇帝對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以農立國、維護傳統(tǒng)農耕經濟的治國理念,故C項符合題意。A、B兩項只是從圖片的表面信息著手分析,忽視了祭祀的時間和對象;僅根據祭祀儀式無法推斷國家是否繁榮昌盛,故D項錯誤。
8.從下面材料可見當時( )
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興、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無田可耕,民且去而為盜。出海貿易,富者為船主、為商人,貧者為頭舵、為水手,一舟養(yǎng)百人,且得余利歸贍家屬。曩者設禁例,如慮盜米出洋,則外洋皆產米地;如慮漏消息,今廣東估舟許出外國,何獨嚴于福建?如慮私販船料,中國船小,外國得之不足資其用。臣愚請弛禁便。”
A.閉關鎖國政策受到質疑
B.重農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東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擾
D.君主專制日益強化
答案 A
解析 “曩者設禁例……如慮私販船料,中國船小,外國得之不足資其用。臣愚請弛禁便”,說明高其倬主張開放“海禁”,體現了其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質疑,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
9.《中國商幫:從大歷史看中國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個明朝,絕大多數時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躍在海外貿易中。換句話說,他們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裝的方式走私,最囂張時公然對抗政府。導致明朝海商這種命運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帶來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長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答案 C
解析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民間海外貿易,使得海商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進行走私,甚至與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對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項錯誤;走私確實能夠帶來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鋌而走險,但不是導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項錯誤;西方殖民者在明朝時雖然已經到達中國沿海,但對中國的沖擊極小,D項錯誤。答案為C。
10.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
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fā)展沖擊清廷的統(tǒng)治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實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貿易。中國民間外國銀錢的使用較多,說明中國在對外貿易處于優(yōu)勢地位,故A項符合題意。“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只能說明外國銀錢在中國市場流通,而無法說明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故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與題干材料信息無關。
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種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
——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材料二 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人勢力迅速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yè)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fā)不如實申報的商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庇衷t:“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
——馬端臨《文獻通考》等
北宋商稅情況簡表
年代 年商稅額 指數 995~998年 400萬貫 100 1004~1008年 450萬貫 113 1058年 700萬貫 175 1064~1068年 846萬貫 212 1077年 879萬貫 220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tài)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漢武帝還有哪些舉措?
(3)分析材料三,說明宋代的商業(yè)狀況和商業(yè)政策。
(4)依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府調整商業(yè)政策的認識。
答案 (1)態(tài)度: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
認識:農業(yè)是本業(yè),商業(yè)是末業(yè)。
背景:當時商業(yè)與農業(yè)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yè)生產。
(2)措施:征收資產稅(算緡)、鼓勵告發(fā)不如實申報資產的商人(告緡)。
目的:抑制商人勢力、增加財政收入。
舉措: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
(3)狀況:商業(yè)不斷發(fā)展;商業(yè)地位重要。
政策:重視商業(yè),如適當減免商稅。
(4)認識: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當政府感到有財政等方面需要時,也會對政策有所調整,放寬對商業(yè)的限制,甚至鼓勵商業(yè)發(fā)展。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三段材料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對農商的主張及政策的變化。材料一:主要對比說明孟子和商鞅各自的農商主張及影響。材料二:主要說明西漢武帝抑商的.原因及表現。材料三:主要說明宋代商稅征收規(guī)定及影響。第(1)問,從材料一中“一列平視”可看出孟子主張農商平等,商鞅則提出重農抑商的主張,認為農業(yè)是本,商業(yè)為末,這與當時生產力低下、商業(yè)與農業(yè)爭奪勞動力有關。第(2)問,從材料二中的信息看,漢武帝采取了征收資產稅和獎勵告發(fā)的措施,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勢力,增加財政收入。漢武帝的其他措施,可結合所學知識從鹽鐵官營、對商人穿衣和出行的限制等方面來回答。第(3)問,從表格信息看,宋代商稅收入不斷增加,原因在于宋代對商業(yè)的重視和適當減免商業(yè)稅。第(4)問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可。
12.學習歷史,不僅要廣泛閱讀,更要感悟智慧,融會貫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587年“并無大事可敘”。學者黃仁宇卻從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會,寫成《萬歷十五年》。
該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他一方面依賴內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加以牽制,后來創(chuàng)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史上的“荒誕奇跡”;
已經去世5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生前雖然守住了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閣政治演繹得有聲有色;
這年去世的名將戚繼光。他曾在浙閩粵沿海大敗倭寇,保衛(wèi)了東南海防;
在內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他從歐洲出發(fā),經過葡萄牙占領的澳門,活躍于廣東一帶。
——據《萬歷十五年》編寫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種出西土”,在不少地方開始種植。
——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等
(1)試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經濟領域中(含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日益凸顯出來的新氣象和政府實行的老政策。
(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歐(葡萄牙)為切入點,簡要敘述明朝中后期中外關系的基本內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答案 (1)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美洲作物開始傳入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會館頻現,商幫勢力強大。(答對三點即可) 重農抑商。
(2)倭寇騷擾;葡萄牙占領我國澳門,西方傳教士進入內地。明政府維護“朝貢”體制,實行“海禁”政策。
解析 第(1)問要求回答“新氣象”和“老政策”,題目限定了經濟領域范圍。根據材料二提供的玉米、番薯的信息,可概括為美洲作物傳入我國,再聯系所學的明代經濟發(fā)展的相關知識如商幫會館的出現等,可得出答案。政府的老政策,很顯然是重農抑商。第(2)問根據材料一提供的戚繼光、利瑪竇等信息,可知應從抗倭和中日的朝貢貿易、中西文化交流和殖民勢力東來等角度來概括,再聯系教材中的海禁政策可回答“明朝政府的政策”。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丁未……“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往者稅務初興,民咸罷市。孫隆(明萬歷年間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監(jiān)理稅務)在吳日久,習知民情,分別九則,設立五關,止榷行商,不征坐賈,一時民心始定。然榷網之設,密如秋荼,原奏參隨,本地光棍以榷征為奇貨,吳中之轉販日稀,織戶之機張日減,加以大水無變,窮民之以織為生者,岌岌乎無生路矣!”
——《明神宗實錄》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明清時期皇權得以加強的具體措施。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指出,明代中期稅收結構的變化體現了當時怎樣的經濟特征。這種經濟特征的發(fā)展趨勢是怎樣的?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這種發(fā)展趨勢出現的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間存在什么必然聯系?
答案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權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2)經濟特征:明代中期工商雜稅增長并成為稅收的主要支柱,當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發(fā)展趨勢:緩慢發(fā)展。
原因: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與“海禁”政策;關卡林立和征收重稅;限制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小農經濟及傳統(tǒng)的買田置地觀念。
(3)聯系: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因而明清時期的專制君主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必然加強君主專制;虿牧弦恢芯鲗V平y(tǒng)治的加強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進而體現了明清時期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特征。
解析 第(1)問,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即可,要注意做到要點全面。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三分析明代中期稅收結構的變化——工商雜稅增長并成為稅收的主要支柱,然后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其反映的經濟特征,后面兩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3)問,要從經濟和政治相互關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其內在聯系。
[心得體會]
易錯題一:對重農抑商政策認識不清
“帝王們也是經濟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經濟人在特定資源環(huán)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闭沾擞^點來解釋“重農抑商”政策的話,下列結論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農抑商實現了古代經濟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農抑商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
C.重農抑商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時的必然選擇
D.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整部中國古代史
[錯解] A
[錯因分析] 本題易錯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重農抑商政策。
[正解] C
[解析] 材料觀點強調的是帝王們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現實考慮,任何經濟政策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產物,符合題意的是C項。重農抑商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晚期,重農抑商政策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絆腳石,因此A、B兩項說法有誤。重農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項說法有誤。
易錯題二:不能全面理解小農經濟
明朝大臣霍韜的《霍氏家訓》中說:“人家養(yǎng)生,農圃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與衰期!绷ρ浴胺橇Ω坏檬场薄白又恫豢刹涣r作”。對此準確的理解是( )
A.“以農為本”的觀念根深蒂固
B.排斥商品生產
C.只重視農耕經濟
D.要求所有人必須通過勞動獲得財富
[錯解] C
[錯因分析] 本題易錯的原因是對材料理解不到位。
[正解] A
[解析] 從“農圃為重”“末俗尚?薄白?胨テ凇鋇刃畔⒖梢鑰闖觶?牧咸逑值氖侵嘏?⒁耘┪?鏡墓勰!傲Ω?輩⒉慌懦饃唐飛???蛭?唐飛??橋└??玫鬧匾?鉤,B、C兩項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答案為A。
【2017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項訓練:資本主義萌芽】相關文章:
4.2017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項訓練: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8.中考歷史復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