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鄧亞萍成長勵志故事
鄧亞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鄭州市,原中國女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現(xiàn)為河南鄧亞萍體育產(chǎn)業(yè)投資基金創(chuàng)始人。一起來看看鄧亞萍成長勵志故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鄧亞萍成長勵志故事1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1個艱難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九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接下來給每人發(fā)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么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我在云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5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6個小時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作為1個插班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困難太大。加上沒有教材,每次上課才能拿到老師發(fā)的講義,這種教學方法也很難讓我適應!
“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不盡如人意。到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多數(shù)都是住在學校所安排的英國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國人家里,一來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民情,二來可以有更多的英語會話機會。但是我所居住的這個女房東家,距學校太遠,而且房費伙食費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鎊房租,還要交100多英鎊飯費,兩項合起來每月的支出約合人民幣將近5000元。對于自費到英國上學的我來說,惜金和惜時同樣重要!
“記得當我頭一次穿著防雨運動衣,騎著自行車到學校時,許多同學見了都大為不解:怎么世界冠軍還騎自行車來上學?是啊,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我必須十分珍惜它。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急切盼望能改變這種狀況!
“剛到英國不久,我想往家寄點錢,然而到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如何填寫,郵局的人在單子上指指點點,我卻一臉茫然,我站在郵局前,兩眼發(fā)呆,我能怎么辦?問誰去?問了,自己還是聽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歸!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一下環(huán)境,房東開車送我去學校轉(zhuǎn)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雖然買了輛自行車,卻找不到上學的路了,七拐八拐,趕到學校已經(jīng)上課了。一向守時的我成了遲到生。我急得迸出幾個單詞解釋,然而解釋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現(xiàn)在都忘不了!”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于國內(nèi)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留學生。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云集的學府里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2個月之內(nèi),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么,我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diào),上課時間是4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yè),吃飯對我來說好像都很費事,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1個小時,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帶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會兒書。晚上經(jīng)常吃的東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條加青菜、西紅柿和雞蛋。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12點才能睡覺。”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后來才慢慢開始轉(zhuǎn)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1個非常大的轉(zhuǎn)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yè)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fā)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準,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
“我終于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yè)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鄧亞萍成長勵志故事2
“過語言關對我來說還有著另外的意義。當時我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同時還負責國際乒聯(lián)的1個項目,如果你沒有辦法跟別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時還有1個公眾形象,就是說我畢竟代表著中國,同時代表著中國運動員,所以精神風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鄧亞萍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3萬5千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以翔實生動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論點論述了中國婦女及中國婦女體育的巨大發(fā)展和變化。臨場考官的一致結(jié)論是:無條件一次通過!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贊她“擁有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至此,從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起,鄧亞萍已在校園度過了近6個春秋,并將自己當年的小學“學歷”變?yōu)檠芯可鷮W歷。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1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亞于打球。“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熟練地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國,從開始時的迷茫到后來的迎接挑戰(zhàn),每1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間,她還作為北京申奧成員,赴莫斯科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作了貢獻。
2001年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吁:請給中國運動員1個機會,讓我們做一次奧運會的東道主!
知識,沒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1個長跑運動員,又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始新的拼搏——滿懷信心地攻讀劍橋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2008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研究”又得以繼續(xù)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劍橋攻讀博士的鄧亞萍又回來了,在北京奧組委,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拔以趧虻膶煴说隆ぜ~倫是一位世界著名經(jīng)濟學家,已經(jīng)研究中國經(jīng)濟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奧運會對拉動中國經(jīng)濟的重要性,會有極高的經(jīng)濟研究價值,他認為我回國,不僅能為祖國服務,也能為論文收集第一手珍貴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國邊工作,邊學習。未來的工作很艱苦,但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2004年的春節(jié)假期,她為了趕寫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放棄了與親人的團聚,買來一堆速凍餃子,每天的水餃餐伴她度過了假日。
“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是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你的榮譽多得1大把,不攻讀什么學位,后半生照樣可以過得不錯,即使讀學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個‘槍手’代筆寫論文。但我讀書上大學可不是為了‘鍍金’,我上學只是要圓自己的讀書之夢。我從自己與外國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交流不暢。盡管基礎差,我不想投機取巧走捷徑,更不要說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大學治學嚴謹,容不得弄虛作假!”
餃子可以速凍,人才卻難以速成。鄧亞萍學業(yè)上的成功與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并非得益于她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恰相反,無論學業(yè)還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條件不大有利的情況下,靠堅忍不拔的毅力,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戰(zhàn)勝了1個又1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金牌。
“我現(xiàn)在依然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與環(huán)境委員會和改革委員會3個委員。特別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都是很有名的奧運會冠軍,都有自己代表的權益,很長一段時間我是唯一的亞洲委員,因此我不僅代表中國,而且還是亞洲的代表,有責任為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運動員爭取權益!痹卩噥喥嫉呐ο拢\動員委員會已經(jīng)向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提出在推舉奧委會委員時必須有一名(共8人)亞洲委員的建議。
而她在劍橋的博士學業(yè)也已經(jīng)到了第二年,談到學業(yè),鄧亞萍說:“難啊,真是太難了,感覺壓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繃著,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要感謝當學生的這段經(jīng)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外1個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3大滿貫,那么在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yè)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拼搏、拼搏、再拼搏!無論是做運動員還是做學生,鄧亞萍對自己的要求都幾近苛刻:“必須做好,我沒有理由做不好!”這就是一份自信!
【鄧亞萍成長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鄧亞萍的勵志故事名人故事05-02
鄧亞萍體育勵志故事04-09
鄧亞萍的成功勵志故事03-19
鄧亞萍勵志故事300字04-01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03-17
成長的勵志故事04-05
成長勵志故事04-01
成長勵志故事12-08
古代成長勵志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