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
歲月,就會這樣一點一點的流逝,人生之苦,不在最初,而是他年后涌起的感受。有緣而來,無緣而去,世上之事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下面陽光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歡迎參閱。
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篇一
人和人的聚散,像天上的云,像水中的浮萍,時而聚合,時而分離。聚聚合合,是天地間的神秘。絕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個人是很渺小的,命運無法由自己操縱,遂而聽天由命,于是一切“隨緣”。
“隨緣”,凡事不強求;把人的聚散一場,全說成是一種緣分。到底什么是緣分呢?字典上的說法是自然的機遇。什么又是“自然的機遇”呢?問到后來仍然是一團茫然。
年輕時候追求,年老時候逃避。人的一生里,最初,我們凡事好奇,渴望認識新的朋友,接觸新的環(huán)境。這世界其實是由無數(shù)小圈圈、小團體組成的,就像中央車站發(fā)出的各班列車,你買了票,追上了車,希望它帶我們到一個城市,或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在起點和終點之間,你認識了一些人,由聚而散,最后總要分離。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比較悲哀的是,原先想打進去的小圈子,接納了你,你也成為小圈子里的一個成員,到了后來,你卻又覺得無趣而自動逃離,如此周而復(fù)始——參加團體又脫離團體。和朋友親近,又和朋友疏離。從希望開始,到失望結(jié)束。在聚聚散散之間,最后我們剩下的是一顆蒼老、寂寞而孤獨的心。
人為什么對別人失望?或問,別人為什何會對我失望?你可以說是誤解,但有時更因為是了解。“因誤解而結(jié)合,因了解而分開”,人和人之間的聚散,總是一方故意一方無意,在無意和故意之間,就像天空里飄走的兩片云,他們或許還會相遇,但心境早已不同,有時再相逢形同陌路,真的是相見不如不見。
聚散的故事說不完,有時聚散兩依依,有時互相躲避,惟恐窄路相見,真是“既有今日,何必當(dāng)初!”
聚是歡樂,散是蒼涼。但友情和愛情走到后來,有人硬是寧選蒼涼而舍快樂,必有其錐心之痛。
人生故事,無非都是聚散一場,好像一部電影一出戲,一旦開演,總會結(jié)束。一堆朋友,無論七位八位九位……甚至自稱十三太妹或十三太保,今天聚明天聚,聚到后來,仿佛彼此的歡笑聲還在回蕩,但仔細回想,甲到了天國,乙在異域,丙正和病魔掙扎,丁失蹤了,戊財務(wù)有了困難逃之夭夭……原來人人都有困境,少年時候的朋友,星散各地,全失去了音訊,也有的明知對方在哪里,卻彼此裝作不知道,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所謂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朋友之間另一種散,這一種散,豈是當(dāng)初彼此相見恨晚之時所能想象。
只能說是緣起緣滅。聚是緣起,散是緣滅。人間神秘,會讓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緣、惡緣、孽緣……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霧氣飛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還是山,水仍是水。
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篇二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會時互放的光亮!
等待春天的心情辛夕汀(韓)雨水未到驚蟄尚早天地間依然料峭偏是這般寒冷的時節(jié)春天已涌入我冰冷的血液舨般熱流沸騰了我的氣息手與手相握面與面相貼相互支持相互溫暖為了等待鮮花爛漫的春天千山依然巍然聳立萬水依然奔涌不息樹連著樹鳥喚著鳥我牽著你在期待春天中而前行現(xiàn)代詩,還要優(yōu)美的,好難啊!且聽河吟恩雅我們的話語飄過冷月,我們的話語沉入暗影。
河水歌唱著永恒。我們記述自己的夜中旅程。我們在孤單中記述,想象永恒的模樣。誰知道永恒的樣子?誰能解答時光都不能解答的迷題?群山孤寂與冷月難道會與旅程相始終?河流沿迷失的天路伸展;這就是永恒的模樣?誰知道永恒的樣子?誰能解答時光都不能解答的迷題?何處開始?何處終結(jié)?我們?yōu)楹蜗萆碛跁r間之河?又為何向著永恒大聲呼喊?誰知道永恒的樣子?誰能解答時光都不能解答的迷題?
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篇三
最早知道豐子愷,是在2005年秋天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們學(xué)習(xí)了他的《楊柳》。在講課之前,老師介紹了一些有關(guān)豐子愷的資料,說他講究隨緣。從這里我也便知道了“禪”字為佛家的專利。從老師講課中滲透的他的風(fēng)格時,我便覺得很超脫,很喜歡,一準要拜讀一下他。因為市面上關(guān)于他的書很少,關(guān)“禪”的倒多多少少有幾本。于是,在2006年新春之前,買了一本《茶根譚》,想從中了解豐子愷的世界。偶爾有空翻上幾眼,讀著那些不染世俗的妙語,確實可以達到“凈心”的效果。那時便覺得豐子愷應(yīng)該是一個很安靜的隱者,巧具田園派的風(fēng)格。
然而,于今年在圖書商城里見到了豐子愷的書,立即買下,翻看后,我大吃一驚。他和我想象的完全兩樣。我以為他會像我在書中看到的禪師們一樣個個不問世事;我以為他的文章都會像楊柳那樣化為個個脫俗的意象。然而,在他的文章中《佛無靈》中我卻看到了這樣的一段駁斥:“信佛為求人生幸福,我絕不反對。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顧及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樂道,引為佛佑;(抗戰(zhàn)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難者,時有所聞。)受了些小損失就怨天尤人,嘆“佛無靈”,真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他們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誦經(jīng)。但他們的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魚肉更大的報酬;他們放一條蛇,希望活一百歲;他們念佛誦經(jīng),希望個個字變成金錢。”
想象他生活的年代,寫出這樣的實話批判文章也是不須驚奇的。但這并不是我感興趣的。通過他與我想像中的差異帶來的不解,我開始對“禪”這東西感到迷惑了。禪里講得全是些脫俗的人間大道理。想到禪士,不難想想象到古時的田園派作家們。起初我是這樣理“禪”的歸宿的.。然而,這次又是我錯了,是我把它理想化了。因為我在書中見過的好多寫禪者的文章,結(jié)局幾乎都要以禪者的口說出生活的真諦。時間一長,我也習(xí)慣賦予它桃花源的特點。所以這種迷惑也便產(chǎn)生的順理成章了。
是啊!他們不是隨緣嗎?本應(yīng)該把萬物
萬事都放開來看,為什么他們?nèi)詴髀冻龇磁训娜蓊?其實,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惑我好長時間了。從初識“禪”以后,我就用自己的方式體會著“隨緣”。然而這種“隨緣”高到極至了。
乃至我后來都認為它是空想。倘若,把萬物成事全全放開,那世界便成了不分正誤、不分善惡的變態(tài)社會了。我想這應(yīng)該傳說中“神仙”的生活。這樣一來,“禪”這東西恐怕要失真了。從另一個角度講,禪者不過問世事,那么他們口中何以產(chǎn)生本源自人間的真理?
生在人世間,就要食人間煙火。你不能否定的是,人的思想永遠是辯證看問題的,因此人有七情六欲和對事物認識的思維?吹皆S多人抄襲文章時,他們也會感到厭惡和鄙視;看到娛樂圈里鬧得雞飛狗跳時,他們也會感到寒心,會心疼老祖宗打下的江山;與錢打交道時,他們也渴望得到,只不過是不強求罷了。所以,禪者本是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并不是他們遁,反而是我用了一種極端的思想將他們隔離開來了。
我一直把“隨緣”想得太過極至了,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往往會在處理時自相矛盾。經(jīng)過無數(shù)場自駁之后,終究還不能達到自己所理解的“隨緣”的境界,因為從豐子愷身上,我看出了我是個俗人,生在人世間了,不可能離開社會生活。近日讀了豐子愷的一些文章后,突然明白“隨緣”的真正含義了。
真正的隨緣,不是一味忍讓,而是要學(xué)會去搏斗,去選擇,讓事情通過合理的處理,變得接近公平。換句話說就是,該放開的一定要放開;一但事情必須有結(jié)果時,一件也不放過,即能正確理解真善美的含義,用最合適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此所謂隨緣。
禪并不是想像中的桃花源,反而它是不平靜的,而且應(yīng)該具有殺傷力,因為禪即生活。“禪,如果懂了,那么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如果不懂,即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guān)。”
【關(guān)于隨緣的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隨緣愛情隨筆散文
6.得失隨緣文章
7.初中作文之隨緣
8.生活隨緣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