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科學家的故事

      時間:2024-06-27 04:04:35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13篇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1

        蘇步青:貧賤難移赤子戀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13篇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祖國掌握科學,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貒,他在浙江大學執(zhí)教,竟一連4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吃飽,而當時日本的帝國大學還答應他保留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帝國大學又打電報,請他前去任教。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2

        酆云鶴:麻類纖維專家酆云鶴不賣專利

        我國著名麻類纖維專家酆云鶴,8歲時就給人家當傭人,16歲時懂得一些救國道理,便立志學習救國本領。她以驚人的毅力,3年學完了6年的小學課程,后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濟南女子初師和北京女子高師。學習期間她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大學二年級時,她又考取了官費留學,到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學習化學工程,并獲得了這所大學第1個她化學博士學位;貒竺鎸θ毡镜蹏髁x的侵略,他決心到德國學習爆炸學,希望學習用草類纖維造廉價炸藥技術,以打擊侵略者。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成為世界上第1個用草類纖維制造出人造絲的發(fā)明家。萊比錫大學聞訊后立即提出以高職稱換取她的論文,日本資本家也提出用高價和總工程師的.條件換取她的發(fā)明專利。酆云鶴說:“不賣,我要留給我的祖國!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3

        竺可楨小時候的故事

        竺可楨自幼就很聰明而且特別好學。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每天 晚上都要叫爸爸識字,有的時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覺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 高興甚至哭鬧,爸爸只好依他。結果,在竺可楨三、四歲時,就已認識兩千個左右的字。

        他的`老師章先生很喜歡竺可楨的聰明,但更喜愛他的勤奮好學,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他經常找一些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詩詞,講解給竺可楨聽。

        竺可楨不僅愛讀書,而且更愛思考。竺可楨讀了《愛蓮說》后,就想:我要愛蓮花,更要愛蓮的莖和藕。他把自己讀《愛蓮說》后的感想告訴了章先生。章先生很為竺可楨小小年紀就這樣思考問題,而且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感動。他教導竺可楨說,藕雖埋沒于污泥只中,但它將自己的全部營養(yǎng)貢獻出來,使蓮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爛泥污染,這是非常可貴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潔白的,你要學習藕這種純潔堅貞的品格。

        竺可楨聽了這番話,印象很深。他后來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記取章先生的教誨的意思。

        竺可楨愛讀書愛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影響了他以后的學習和研究,為他在我國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等學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4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曾提到過一位女科學家,她在德國工作,是研究放射性衰變的先鋒。由于當時德國科學界普遍歧視女性,她被迫在物理大樓外一間木匠房里做實驗。但就是在這里,她成為了弄懂原子核裂變的第一人。

        木匠房本該是制造椅子的地方,卻在這里誕生了核裂變,這既讓人激動,又讓人心酸。

        這位女科學家名叫麗絲·邁特納。她的真實處境比吳健雄提到的還要糟,她不僅被安排在木匠房里工作,而且還不能隨意進入物理大樓,甚至連大樓內的廁所都不允許使用,因此,每次內急她都要一溜小跑到附近的餐館解決。

        在如此惡劣的處境中,1918年,邁特納發(fā)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將之命名為“鏷”。她確立了核裂變的概念,但卻一直拒絕參與研制核武器。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當邁特納訪問哥倫比亞大學時,已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了。細心的吳健雄很快發(fā)現,這位老人有個不良習慣——不洗澡。

        在哥大,洗澡是每個人的生活常態(tài),所以她的這個習慣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因此吳健雄不得不小心地提醒她,她是否想去洗個澡?她歪著頭,調皮地說:“不,她已經‘練’出來了!币驗樵谒.木匠房里是沒有洗澡間的。她的話讓吳健雄終生難忘,每次提起都會難過。

        麗絲·邁特納終身未嫁,1968年以90歲高齡去世。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5

        暑假里,我看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

        在科學家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可歌可泣的奉獻精神,在科學家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科學家的身上,我還可以看到濃濃得愛心……

        從《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中,我知道了萬嬰之母林巧稚,目睹了母親病故事痛苦的一幕,便發(fā)誓要努力學習,考上北京協和醫(yī)院。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實現了愿望,她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終身未婚,接生了五萬多個孩子。

        錢學森是我國的火箭專家,他放棄了國外的優(yōu)越生活,不懼威脅和各種阻撓,回到新中國,為國家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長大以后,我也要想這些科學家一樣,做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6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fā)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夠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fā)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夠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yōu)榘讜,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真正發(fā)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制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fā)明電機后,愛迪生就決心制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制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后,制定發(fā)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fā)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fā)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后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夠連續(xù)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制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xù)幾天試驗,發(fā)明炭絲作燈絲后,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后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xù)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fā)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后,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fā)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臺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后春筍般登上照明舞臺。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7

        錢學森小時候的故事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guī)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煌度訒r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8

        【1.華羅庚】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yōu)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終于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貒螅粌H刻苦致力于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qū),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此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2.科學家有他的祖國: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fā)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yǎng)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德國強占了法國的領土,出于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边@擲地作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并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3.錢學森:一片丹心向祖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的錢學森異常興奮。在新中國誕生的第6天,錢學森夫婦就萌發(fā)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回到可愛的擔國去,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國道路充滿著的曲折和艱辛,是錢學森始料未及的,這位“無論到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在已將科學書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刁難。他們對中國的這位愛國學者百般恐嚇,并把他關進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極太限制。整整5年時間,他幾乎過著被軟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難并沒有泯滅錢學森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他們收拾好箱子,天天準備隨時搭乘飛機回國。1955年,飽受磨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向祖國發(fā)出了求救的呼聲,中國政府出面通過談判設法營救他回國。終于在這年9月,經過長達5年多斗爭的錢學森夫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4.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堿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fā)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堿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并把物質分為酸、堿、鹽三類。他創(chuàng)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淀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fā)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fā)表的《礦泉水的實一個為酸、堿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并把物質分為酸、堿、鹽三類。他創(chuàng)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淀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fā)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fā)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后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并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5.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fā)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于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并進行研究,發(fā)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制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于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fā)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并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并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fā)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fā)現的氧氣,是后來化學蓬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xù)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榮譽。

        【6.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并沒有使她放棄執(zhí)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yè)。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xù)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并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癥(白血。┯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yè),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7.生物學家童第周怒斥皮諾】

        著名學者童第周在國外留學時,與他同住的俄國人皮諾挑釁地說:“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見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國家,東亞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你可以代表你的國家,我就代表我的國家,從明天起,看我們誰先取得學位!”皮諾啞口無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學位,受到了歐洲生物界的贊揚,他為自己爭了那口氣,也為祖國爭了光。

        【8.陳嘉庚】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xiāng)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xiāng)興辦學校,先后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于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yè)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彼冑u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助光復福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zhàn)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助。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全部獻給了國家。幾十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9

        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7歲時,有一次過節(jié),大人們給了他許多錢。富蘭克林打算用這筆“巨款”去商店買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個男孩很神氣地吹哨子,他當時完全被這個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換了那個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蘭克林十分得意地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這筆交易后告訴他,為了這個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價高4倍的錢,并讓他明白,這些多付的錢,是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的。

        愛迪生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fā)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fā)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jié)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jié)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fā)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鞍パ健,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

        的好機會。于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

        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終于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

        ,繼續(xù)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yǎng)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yè)后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于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后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于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fā)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堿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制得了氮氣。此外,他發(fā)現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氣的分析上。還發(fā)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于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fā)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fā)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于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并進行研究,發(fā)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制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于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fā)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并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墒侵钡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并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fā)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fā)現的氧氣,是后來化學蓬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xù)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10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李時珍、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后,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特別是李時真,真不愧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李時珍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察看植物,紅的、黃的、白的,五顏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時珍長大后發(fā)現,舊本草書里有許多錯誤,于是他下決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錯誤的'地方改過來。于是,李時珍翻山越嶺,到深山去采集藥物。李時珍在進行收集整理本草剛目的過珵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資料都丟掉了,但是他沒有灰心,一點一點的又從頭再來。為了分清各種埴物的藥用功能,采到的藥物他都要親自嘗一嘗,有好幾次差點要了他的命。還有,李時珍的家鄉(xiāng)出產了——種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十四塊斜方塊,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種祛風濕的好藥,李時珍想盡辦法捉來一條白花蛇,為了試驗效果,李時珍讓這條白蛇咬了一口,差一點沒了命。

        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又試著嘗試各種草藥千種,例如,曼陀羅花,李時珍為了試驗這種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已身上試一試吃了這種花會不會麻死人,當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經過了很多次的試驗,李時珍終于完成了《本草剛目》的修訂,記載的藥物有1892種,還附有1160幅插圖,還增補了374種新藥。

        從李時珍身上,我感到古人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我們應該感謝古人,感謝李時珍的《本草剛目》,它真是一部偉大的醫(yī)學著作!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11

        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不幸遭遇車禍身亡,人們在回顧他的傳奇人生時,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曾經“瘋過”――曾多年遭受精神分裂癥的折磨。納什變瘋的原因可能是過度投入數學思考。還有不少著名科學家也因過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成為了我們普通人眼中的科學“瘋子”。

        在數學界花了一段時間理解了佩雷爾曼證明的正確性后,四年一度的數學大獎“菲爾茲獎”在20xx年授予佩雷爾曼,但令所有人吃驚的是,佩雷爾曼拒絕領獎;后來在20xx年,美國克萊數學研究所為獎勵佩雷爾曼解決“龐加萊猜想”而提供了100萬美元獎金,但他仍然拒絕接受。

        拒絕這樣的榮譽和金錢,佩雷爾曼無疑是世俗眼中的“瘋子”。但他表示:“對于金錢和名譽,我毫無興趣。我不愿意像動物園內的動物一樣被展覽。”據報道,他平時也不注重外表,常常衣衫不整,喜歡做的事是去森林中采蘑菇?磥恚幸粋與眾不同而強大到無需在意外界看法的內心世界。

        其實,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為了內心的.追求,能夠做出驚世駭俗的事情,比如科學巨人艾薩克?牛頓也有這樣的軼事。牛頓的科學成就不需多說,后人在整理他的日記時發(fā)現,他曾經為了研究眼睛與視覺之間的關系,用一根粗針在自己的眼球和眼骨之間扎進去,然后用粗針的頂端壓迫眼球,便會看到許多白色、黑色和彩色的光環(huán)。

        這個實驗聽起來相當瘋狂,不知牛頓當年這么做的具體動機是什么。但有研究人員認為,牛頓可能患有阿思佩爾格綜合征,這種疾病的患者會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強迫性的興趣,智力也可能會超出一般人,但同時不善社交和表達。

        不僅是牛頓,另一位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也曾被懷疑患有這種疾病,這也許可以部分解釋他們在科學上的一心鉆研和巨大成就。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12

        最近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科學家的故事》,其中,諾貝爾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故事主要講了諾貝爾看到人們?yōu)榱碎_通公路,用鐵錘砸石頭,很不容易。他想:要是有東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開,該多好呀!從此,諾貝爾便把興趣放在炸藥上。最先,諾貝爾發(fā)明了一種液體、炸藥,十分強大,被人們稱為諾貝爾炸藥油,但是,液體、炸藥在運輸過程中非常容易爆炸。隨后,諾貝爾又發(fā)明了黃色炸藥,這種炸藥只有在引爆后才會爆炸。但是諾貝爾還不滿意,最后終于發(fā)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藥。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經、堅持不懈。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了100分,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上課時舉手發(fā)言不積極了,作業(yè)也不想寫了。一個星期后的一次考試,我的成績一落千丈,才80多分。我深有感觸:我以后一定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從那以后,我干什么事都一心一意、追求完美。從那次考試以后,我上課時積極舉手發(fā)言、認真聽講,而且一心一意的寫作業(yè)。我的成績開始上升,最后超過了全班所有人。

        以后我做事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 篇13

        一、牛頓的故事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很喜歡動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只狗和一只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新朋友,為了便于狗和貓出入房間,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一個大一個小,有人問他,你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兩個洞呢,牛頓回答說:“狗從貓洞里能過去嗎?”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里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么走到庭院中來了!于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二、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fā)明家。他小時候因為家里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jié)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藥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jié)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 車長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賣完了報,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鉆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 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fā)明了電燈.后來, 愛迪生又發(fā)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fā)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旣悘男W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yōu)異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yè)心,也深深地熏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yè)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于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四、達爾文的故事

        達爾文小的時候, 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媽媽說: “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 是它長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們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 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 我們才有飯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 “媽媽, 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 ”媽媽笑著說, “小狗是狗媽媽生的, 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 “我是媽媽生的, 媽媽是姥姥生的, 對嗎?”

        “對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 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 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后, 他仍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鉆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 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 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 突然一腳踩空, 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 達爾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頭腦還在思考.

        五、焦耳的故事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huán)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fā)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fā)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fā)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六、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qū),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

        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边@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fā)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fā)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fā)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富蘭克林發(fā)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

        七、諾貝爾的故事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干的發(fā)明家,傾心于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藥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xx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fā)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于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后,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xù)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于發(fā)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這就是xx的發(fā)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一生的發(fā)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

        八、貝爾的故事

        電話的發(fā)明者叫貝爾。他原是蘇格蘭人,生于1847年。24歲時移居美國,不久加入美國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頓大學語言生理學的教授。一次,他企圖通過一根電報線來同時傳遞幾個信息。他的設想得到了妻子梅布爾.哈伯德與岳父的支持。梅布爾是聾子,以前是貝爾的學生。她父親較富有,為女婿的科學試驗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

        貝爾的不少朋友卻希望他鉆研電報術。但發(fā)明家不以為然。他心里唯一惦記的事,就是要完成傳遞人聲的工作。他先試制成“諧和電報”——在一根導線上連接由帶電蘆葦組成的兩個豎琴模樣的集合。每根蘆葦在導線的那一頭都有同頻率的對應者。貝爾把兩個“豎琴”掛在磁性薄膜上。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種裝置。

        有一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擺弄夾住了的蘆葦,而貝爾卻從導線上聽到了鄰室傳來的撥動的弦音。他記下了事實,從而導致進一步試驗。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不少困難。但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因而在向別人求教時,得到過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約瑟夫.亨利、愛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貝爾通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在實驗室里的沃森助手聽到召喚,像發(fā)瘋一樣,躍出實驗室,奔向貝爾喊話的寢室去。他一路大叫著:“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

        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揭開了一頁嶄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fā)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fā)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志著電話為公眾所采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九、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苯淌依镆魂嚭逍Α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個小板凳,最后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tài)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fā)揮。

        十、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于英國,由于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鐘表店當學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臺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臺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臺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后,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墒屈c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瓦特沒有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fā)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xù)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jié)活門,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科學家的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03-12

      科學家的故事作文05-30

      科學家的簡短故事10-06

      科學家發(fā)明的故事09-25

      關于中國科學家的故事09-24

      關于科學家的故事簡短10-01

      科學家成功的故事短文11-25

      科學家霍金的勵志故事03-09

      科學家的故事作文通用11-14

      科學家堅持成功的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