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
哲理因故事而生動,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獨特的魅力促使雜志大量刊發(fā)、學生大量積累。下面就有陽光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一)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陽格外強烈,到了中午的時候,佛陀饑渴難耐,他對侍者說:“剛才我們不是經(jīng)過一條小河嗎?你去弄些水回來吧。”
侍者拿著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剛到,就有一隊商人騎著馬從那里經(jīng)過,溪水被他們弄得渾濁不堪,哪里還能喝!于是他就轉身回去,告訴佛陀說:“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臟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條小溪,離這里大概就兩個時辰的路程。”
佛陀說:“我們離這條小溪近,而且我現(xiàn)在口渴難耐,為什么還要再走兩個時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還是再去一趟剛才的那個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猶豫,心里想:“剛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臟,怎么能喝呢?現(xiàn)在又讓我去,不是浪費時間白跑一趟嗎?”
佛陀已經(jīng)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對他說道:“等一會兒你就知道了,你現(xiàn)在要做的只是順從,你肯定不會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當他再次來到那條小溪旁邊的時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純凈,泥沙早已經(jīng)不見了。
曾經(jīng)渾濁,再次到來時卻是清澈的。泥沙會揚起,亦會沉淀,溪水依舊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鐘流淌的與后一分鐘流淌的,卻永遠沒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中。美好的東西不會永恒美好,可惡的東西亦不會永遠可惡。
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但能真正明白它,卻很難。
明白這個道理,順境就不會那么令人執(zhí)著不舍,逆境也不會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為順逆隨時都在變化著,并相互轉化著——這是顛覆不破的自然規(guī)律。
因為變化,所以無常。世人都不喜歡無常,因為不能適應它的鐵面無情,概念中它只能與悲傷和無奈相聯(lián)系。而對于覺悟的人來說,正是有了無常,我們的生命品質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無常的人,知道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屬于我們。一切外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場因緣愈合而已。一切境遇,無論是稱譏毀譽,還是利衰苦樂,剎那便化為云煙,不可留,亦無所留,又何須牽腸掛肚?
懂得無常的人,不會因“有”而沾沾自喜,當然也不會因“無”而心心不樂。
透視無常就透視了生命。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二)
藥山禪師有兩個弟子,云嚴和道吾。有一天,師徒幾人到山上散步,藥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旁邊的一棵樹卻枯死了,于是藥山禪師問道:“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云嚴卻回答說:“枯的好!”
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小和尚,藥山就問他:“你說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小和尚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藥山禪師笑道:“天真自性佛!”
凡夫都生活在無量的分別知見中,是非、善惡、長短、多少、對錯、美丑············,不知道這一切皆是虛妄。佛陀苦口開示:若諸法實有其性(性質),則一切眾生所見應同,然諸人所見諸法不同(有人說是,有人說非,同物不同見),由此可知法無實性,但以自心分別而立。故《愣伽經(jīng)》云:“一切法不生,所以者何?謂自心現(xiàn)性非性。”
榮枯互變是無常。迷人見無常,傷春悲秋;二乘人見無常,思離塵境;唯徹悟之人,見無常,非無常——榮枯乃虛妄知見所立,榮且去榮,枯且去枯,離卻榮枯之別,無常何所安立?就在這“無常”中,離常、無常念,當下即見真常!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透過會分別的眼睛去體會無分別的心,就是佛心。
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禪,讓我們在生滅對待之中,看到無生滅的實相。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三)
寒冬臘月,一個名為“滴水”的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外面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儀山的弟子看他可憐,紛紛為他求情,可是儀山說:“我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沒有住處的人!”弟子們沒有辦法,只好紛紛走開。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那個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開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動。儀山下令弟子:“誰也不準開門,否則就將他逐出門外!”
七天后,那個和尚支撐不住,倒了下去。儀山出來試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絲呼吸,于是便下令將他扶了進去。滴水終于進了儀山禪師門下參學。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儀山禪師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什么分別?”
話剛說完,儀山一拳打了過來,大吼:“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滾出去!”
滴水被儀山的拳頭打得頭暈目眩,耳朵里只有儀山的吼聲。忽然間,滴水想通了:“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還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紙擤鼻涕的時候,被儀山看到了,他大聲喝道:“你的鼻子比別人的血汗珍貴?你這不是在糟蹋白紙嗎?”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難以忍受儀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說:“人間有三種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師門的影響力,發(fā)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欽佩家?guī)煹拇缺讲阶冯S;上等僧在師父的鍵錘下日益強壯,最終找到自己的天空。”
向你揮來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頭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佛教故事大全12-02
佛教因果故事04-02
佛教靈異故事04-02
智慧背囊哲理故事04-03
智慧人生的哲理故事04-03
智慧人生的哲理故事精選04-03
關于佛教的哲理經(jīng)典名言12-09
關于佛教的小故事04-02
佛教勵志小故事精選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