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
在我們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就是一些?嫉膬热荩蛘呖荚嚱洺3鲱}的地方。還在為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fā)愁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1
代詞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當句中的賓語。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譯作“這樣做”,分別充當“欲”和“為”的賓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之:提到動詞“有”之前的賓語,指代前面所說的情況。)
。3)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之:指代“野語”的內容,可譯為“這樣的話”,充當“有”的賓語。)
。4)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之:指代馮諼,充當“見”的賓語)
。5)公賜之食,食舍肉。(《鄭伯克段于鄢》之:指代潁考叔,充當“賜”的近賓語。)
2、用于賓語前置的結構中,復指提到動詞之前的賓語。此時原有的代詞詞匯意義消隱,只起提賓的語法作用。例如: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我之謂:謂我。)
。2)《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吧。)
。3)其李將軍之謂乎?(《李將軍列傳》其李將軍之謂乎:也許說的就是李將軍這類人吧。)
(4)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陳言之務去:務去陳言。)
連詞(結構助詞)
1、置于名詞性偏正結構(定中結構)的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多種修飾關系,通?勺g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為?(《季氏將伐顓臾》)
。2)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國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諫逐客書》)
2、置于主謂短句的主語后、謂語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獨立性,使之變成名詞性偏正結構,在更復雜的句式中充當主語、賓語、狀語、定語等。此時根據上下文,通?勺g作“的”、“……的時候”、“……的樣子”、“……的情況(條件)下”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對于國家的治理。充當全句的主語。)
(2)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馬伶?zhèn)鳌防盍嬷疄閲老鄧豪盍姘缪莸膰老鄧。充當句中主語。)
。3)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莊子秋水》爾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為河水滿溢而自我炫耀的樣子。充當“似”的賓語。)
。4)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前赤壁賦》東方之既白:東方已亮。充當“知”的賓語。)
。5)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李將軍列傳》廣之將兵:李廣帶兵的時候。充當狀語。)
。6)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張中丞傳后敘》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南霽云向賀蘭進明求救的時候。在全句中充當狀語。)
(7)此吾之所為師也。(《馬伶?zhèn)鳌肺嶂鶠椋何規(guī)煆牡模洚敗皫煛钡亩ㄕZ。)
動詞
1、表示“去”、“往”、“到……去”、“到達”等意思。如:
。1)驅而之薛,使吏民如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卷。(《馮諼客孟嘗君》之薛:到達薛地)
(2)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李將軍列傳》所之:去的地方、去處)
介詞
1、作為介詞,“以”的用法較多且意義復雜,但基本內容是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或憑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視為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變化。分別說明如下:
表示憑借,基本用法和意義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人、某物為依據或憑借,可譯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馬伶?zhèn)鳌罚?/p>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種技能為依據或憑借,意義有所虛化,除可譯為“用”“拿”外,還可譯為“憑借”、“依照”、“根據”等。例如:
(1)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於國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3)皆以用戰(zhàn)為名。(《李將軍列傳》)
。4)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論毅力》)
。5)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馬伶?zhèn)鳌罚?/p>
3、有的表示憑借某種身份、資格或地位從事某事,意義更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2)其后四歲,廣以衛(wèi)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將軍列傳》)
4、表示原因
原因是導致某種結果的邏輯根據,因此此種用法可視為表示憑借用法向更為抽象的事理邏輯方面的延伸和發(fā)展,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有時也可直接翻譯為“憑著”、“憑借”。例如:
。1)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2)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陳情表》)
。3)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
。5)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書》)
。6)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張中丞傳后敘》)
5、表示帶領
可以帶領、帶領的其實也一定是可以依賴、可為憑借的,因此也與表示憑借的用法有一定的關系,有時甚至也可直接翻譯為“憑”、“靠”。例如:
(1)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氓》)
。2)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張中丞傳后敘》)
6、表示時間
。1)“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在”、“于”,有時可據需要譯為“按照”。例如:
。2)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李將軍列傳》)
。3)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於國也》)
(4)表示關涉或處置對象
7、“以”的此種用法相當于“把”、“讓”等。例如:
。1)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卷。(《馮諼客孟嘗君》)
(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馮諼客孟嘗君》)
(3)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馮諼客孟嘗君》)
。4)必以其言為信。(《張中丞傳后敘》)
副詞
1、作為副詞,“以”主要表示某種情態(tài)或語氣。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馮諼客孟嘗君》)——以:只有,也就是。
連詞
2、作為連詞,“以”的語法功能與“而”類似,只不過通常只用于表示順承接續(xù)的種。種關系,可譯為“就”、“來”、“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鄭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將軍列傳》)
。3)且碩茂,蚤食以蕃。(《種樹郭橐駝傳》)——蚤食以蕃:果實結得早而且結得多。
。4)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
(5)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前赤壁賦》)
。6)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馬伶?zhèn)鳌罚?/p>
動詞
1、“以”作為動詞,常見的是“認為”、“以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莊子秋水》)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2、“以”字結構用作補語
在古漢語中,由“以”構成的介賓結構,時常用作動詞或動詞性短的補語成分,表示這一動作行為的方式、工具、憑借或關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基本不再出現,相關內容通常用狀語或動詞賓語的形式出現,這是在閱讀理解時應當注意。例如:
。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樹之以桑:把桑樹種在那里(或:在那里種上桑樹)。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申之以孝悌之義:教給他們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書》)——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識告訴你。
3、省略了的介賓形式
在古漢語中,當介詞“以”后面的賓語是代詞(如“之”、“是”之類),而且所指代的對象已在前文出現時,那么這個代詞賓語時?梢允÷。閱讀和理解時又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出現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較遠,翻譯時就應當把這個代詞賓語補出。例如:
。1)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鄭伯克段于鄢》)——請以遺之:請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給她。
。2)左右以告。(《馮諼客孟嘗君》)——手下把這件事告訴孟嘗君。
。3)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債的錢買什么回來?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因為變法而富足,國家因為變法而強大。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陳情表》)——無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無以終馀年:不能靠我度過殘年。
。6)欲將以有為也。(《張中丞傳后敘》)——打算留著這條命有所作為。
4、另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譯時可直接將它作為“以”的賓語對待。這種情況也可看作是“以”的賓語為了強調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1)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禮記大同》)
(2)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秋以為期:以秋為期。
(3)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諫逐客書》)——用驅逐客卿的方式幫助敵國,用減少人才的行為使仇人獲利。
。4)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盛以錦囊:用錦囊裝起來。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傳序》)——系燕父子以組:用繩索把燕王父子捆起來。
。6)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責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時間太長為理由批評我。
。7)而賊語以國亡主滅。(《張中丞傳后敘》)——語以國亡主滅:告訴(他們)國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張中丞傳后敘》)——責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為理由指責張巡、許遠。
5、“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有兩種意義:
一個是復合動詞,表示“認為”、“覺得”的意思,這較為常見。例如:
。1)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
。2)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3)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答司馬諫議書》)
另一個是省略了代詞賓語的“以”字結構與動詞“為”組合而成,因此是兩個詞。理解和翻譯時必須把“以”的賓語補出,才不致產生誤解。例如:
(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以為東蒙主:讓他(指顓臾君)東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辭之以為博。(《莊子秋水》)——以為名:以此博取高潔的美名;以為博:以此換取博學的贊譽。
。3)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ā恶T諼客孟嘗君》)——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yǎng)家的資財。
(4)傳其事以為官戒。(《種樹郭橐駝傳》)——寫下他的事跡,以此作為官員的戒鑒。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2
一.明確考綱要求
1、理解 B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C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二.近四年寧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試題特點
(一)選文特點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史傳文和散文兩大類,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2007節(jié)選自《新唐書·韋丹傳》,2008節(jié)選自《晉書·嵇紹傳》,2009節(jié)選自《宋史·朱昭傳》,2010節(jié)選自《明史·花云傳》,四年皆為史傳類,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傳類文章無非記人(一人多事)和記事(一事多人)兩類。前者結構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事件②……如2007年的《韋丹傳》;后者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結局,如2009年的《朱昭傳》。
(二)設題特點
以近四年寧夏卷為例,文言文試題分為兩種類型:選擇題(3道共9分)和主觀翻譯題(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選擇題測試角度也很固定,分別是實詞考查、信息篩選、分析概括題。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3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好的標題就像《老殘游記》中在明湖居說書的那位明眸善睞的白妞,讓人欲罷不能。,如果題目貼切具體、簡潔新穎,就能引起卷老師的注意,留下美好印象。
那么,中怎樣自擬標題呢?
1.源于話題,高于話題。
話題往往能夠直接充當標題,但這樣做不具體、不生動,不能“秋波流轉”、“顧盼生輝”,不能讓閱卷老師“一見鐘情”。要想有新意,出亮點,必須在擬題上動腦筋,下功夫,必須對話題進行一番“精加工”。如2005年高考中,江蘇考生擬寫的《豹子飛奔》運用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切合了題意,給文章增添了動人的情趣;貴州考生寫的《忘記傷口,銘刻陽光》則用對比手法,顯示了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心理素質;湖南考生寫的《那魚·那鷹·那人》運用猝然并列,福建考生寫的《晶瑩雪,寂寞林》巧用雙關,山東考生寫的〈〈美哉,我的大好河山〉〉句式倒裝,個性鮮明,先聲奪人。
2.統帥全篇,串珠攢玉。
考生擬寫標題要考慮表達主題的需要,以擬出文體特色,服務于自己的寫作思路。例如,小小說《櫻桃紅了》就是一個匠心獨運的標題!皺烟壹t了”是文章的標題,又是貫穿文章始終的一個美麗的意象,且有耐人尋味的象征意義。仔細品讀全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紅櫻桃”嗎?初次審問的對象是“我”高中時的同學玲,“我”是那樣的動情和不安,竟一句也沒有審問,因為“我”還是一小朵初綻的櫻桃花,而今接到玲的電話,我是那樣的沉穩(wěn)堅定,同學之間感情猶存,但它已經絲毫不在影響我對事物的判斷。標題牽動全篇,而又韻味深遠。
3.掌握技巧,點鐵成金。
一個好題目的誕生,有的是精雕細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厚積薄發(fā),有的靈光乍現,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對一些基本技法的靈活運用。下面是考場作文擬題的一些常見技法:
(1)、直敘法。話題作文只圈定一個寫作的范圍,并未限定所寫的內容,最簡單的擬題方法就是直接以所敘事件作為標題。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流淚的日記本》、《一滴水的世界》、《父親的游戲》、《搬家的啟示》、《永遠的蘇武》等都直陳其事,事件是文章標題,又是行文線索,有利于考生寫出結構完整,層次清晰,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2)、觀點法。這里所說的觀點,就議論文而言,是指論點,就記敘文而言,是指主題。以觀點為題,中心明確,讓人一目了然,據此選材,有的放矢。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別小看了平凡與普通》、《讓紀念閃耀真理的光芒》、《學會紀念》、《本沒有意外》、《平凡成就偉人》、《擁有自己的位置》、《適合自己的才最好》都是觀點式的標題。
(3)、借用法。把詩詞歌曲、名言警句、成語俗語等引入文題,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推陳出新、出奇制勝的效果。同時,還加深了作文的文化意蘊。
如,《人民日報》有一篇通訊的大小標題,全部引用古詩名句:
《映日荷花別樣紅------響水縣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紀實》(正標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小標題一)
《為有源頭活水來》(小標題二)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標題三)
《日出江花紅盛火》(小標題四)
五個標題全部引用古詩,全部出自唐宋名家之手。它的妙處不僅僅在于引用,而更在于靠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釀造了意境,暗示了主題。如果我們縱向考察四個小標題,就會發(fā)現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源頭活水”的滋養(yǎng)中,響水縣經濟與社會不斷發(fā)展壯大,終于迎來了“江花紅盛火”的繁盛局面。
再如,《春風“欲度玉門關”》(西部開發(fā)),《誠以養(yǎng)德,信以修身》(誠信),《怎一個“道歉”了得》(美軍用飛機撞毀我機)等都是化用了現成的詩文名句寫成的好標題。
(4)、修辭法。靈活巧妙運用修辭手法,能使標題新穎含蓄,精煉生動,使文章錦上添花。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與的《生如夏花》、《點一盞快樂之燈》、《揀出記憶里的沙子》、《呼喚黑臉》、《掀起你的.紅蓋頭》、《人生四瓶飲料》、《綻放心中的玫瑰》等題標,比喻形象,生動活潑,讓閱卷老師興趣陡增。再如以“音樂”為話題作文,《心靈的變奏》、《生活中的陽光》等題目,比喻新穎鮮活,使人過目不忘;《一個沒有樂隊的指揮》、《一個沒有指揮的樂隊》對比鮮明,各得其得其妙;《人生五線譜》、《愛情變奏曲》巧用借代,饒有趣味。
(5)、懸念法。文章中巧設懸念,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妙不可言。在文題中設懸念,同樣能引人注目,讓人產生急于閱讀的欲望,如2005年高考考生擬寫的《八·十八·二十八》、《兩份病危通知單》、《誰是英雄》、《生活中的“黑馬”》、《駕起天使的翅膀》等。
(6)、聯想法。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相似性,利用事物間的相似性充分發(fā)揮聯想和想象,由對已知事物的感知而聯想到與其在形式、內容、性質、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關性的其他事物,也可擬出別開生面的題目來。比如以“樹”這話題作文,考生就通過聯想和想象擬出了很多見解獨到的題目,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談本與末的關系》《木秀于林:談個體與集體的關系》等,這些題目不僅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內容而且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
好的標題是文章的亮點,影響到文章的評分,考生在訓練與考試中,要充分注意“標題自擬”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4
選用句式要能根據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選用恰當的、與情景相符合的句式;變換句式要根據特定的題目要求,在保持原句意思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原句的句式。
①選用句式一般不單獨設題,設題采用選擇題形式,與連貫考點相結合;變換句式題型較多,以主觀題為主,題型有創(chuàng)新,有時與簡明、連貫、得體等考點綜合考查。2011年高考卷注重長短句的變換和書面語口語的變換。
、谶x材貼近實際,從日常生活或最新新聞或重大事件中選材,如2012年浙江卷食品添加劑問題的材料。
真題體驗
1.[2012湖南卷] 下列選項中的詩句填入《夏日西齋書事》一詩畫橫線處,恰當的一項是()
榴花映葉未全開,槐影沉沉雨勢來。____________,滿庭鳥跡印蒼苔。
A.只道林間無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門巷深深過客稀
D.寒氣偏歸我一家
[解析] B 本題考查選用句式,兼及語言表達的準確、連貫,同時還考查了一定的古詩文閱讀理解能力。先看內容照應。這首詩是《夏日西齋書事》,詩人以細致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幽靜清美的夏日圖畫,體現了詩人此時寧靜淡遠的心境和情趣。小院地偏正是一種心遠地自偏的意境,這種人跡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當時詩人的心境,且與下句滿庭鳥跡印蒼苔相照應。再看平仄押韻。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韻且為仄聲,即可排除C、D;從平仄來講,二、三句平仄相連,三、四句平仄相對,且主要看2、4、6三個字,第二句為影、沉、勢,即仄平仄,那么所填這句所對應的三個字亦應為仄平仄,那么,A項是仄平平,B項是仄平仄,C項是仄平仄,D項是仄平仄,即排除A項;解答本題首先需要通讀全詩,理解詩意,詩意理解準確的話,可以直選答案。
2.[2012浙江卷] 從下列材料中選取必要的信息,為食品添加劑下定義。(3分)
①食品添加劑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質。
②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
、凼称诽砑觿┘瓤梢允腔瘜W合成物質,也可以是天然物質。
④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及解析參見本講現場指導。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5
(一)《勸學》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印證了這句話。
2.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強調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6.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并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逍遙游》
1.在《逍遙游》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fā)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三)《師說》
1.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tài)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四)《阿房宮賦》
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苯枨販缤龅慕逃柵u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4.《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5.《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7.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qū)別,都追求幸?鞓贰⒍紥炷罴倚,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9.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賦》
1.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的軍容盛狀的句子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3.敘寫江水流逝卻始終長流不息,月亮盈虧卻無所增減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寫動人的音樂: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5.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6.寫清風明月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7.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句子: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9.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10.寫月亮升起后,對游人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則是游人對明月的喜愛的句子: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11.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飄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2.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句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13.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4.寫客人簫聲之悲傷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15.用蛟龍嫠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16.以月亮作比,描寫世間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的.句子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17.從不變的角度,描述人與萬物的關系: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18.文中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雖小也不能占有: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19.寫作者蕩漾江中,與麋鹿為伴的句子是: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20.寫作者與友人于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2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2.描寫詩人行舟的感覺,像身上長上了翅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3.詩人在飲酒后,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詩經·衛(wèi)風·氓》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
1.寫女子在無奈下與男子約定婚期的句子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用動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句子是: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3.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與“青梅竹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5.寫女子不愿同氓終老的句子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6.通過寫桑葉凋落喻指女子年華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7.寫女子在斷墻上眺望心上人,見到心上人后前后行為差異的句子是: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8.寫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的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9.寫女子為人婦后早晚辛苦勞動的句子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寫男子變化無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10.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七)《離騷》
1.《離騷》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語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貶黜的兩句: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痹娙酥笔阈匾、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離騷》中用香草做比喻說明自己遭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兩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5.詩人怨恨楚懷王昏聵糊涂,輕信謠言的語句是: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6.《離騷》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兩句: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7.《離騷》中表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8.《離騷》中表明自己所處的社會本來就是善于投機取巧,違背規(guī)矩的現狀的兩句: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
9.《離騷》中表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則,把茍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10.《離騷》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11.《離騷》中表明作者寧可死去,也不會和世俗小人一樣媚俗取巧的兩句: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12.《離騷》中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離騷》中用方圓不相合說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14.《離騷》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兩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賢,寧死不失正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離騷》中屈原委婉表達自己后悔選擇做官,想要歸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16.《離騷》中屈原表達趁著迷途未遠,趕緊回到正路的兩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17.《離騷》中屈原通過自己退隱后騎馬到達長滿蘭草的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表明自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yǎng)自己的兩句: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18.《離騷》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19.《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yǎng)自己的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20.《離騷》中屈原表明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內心買好就可以的兩句話: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21.《離騷》中屈原通過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帶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潔的兩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22.《離騷》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樂趣,而他窮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兩句: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23.《離騷》中用反問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志向的兩句: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24.《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沒有虧損的兩句: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25.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6.表現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7.表現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詩句: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28.表現詩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表現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八)《蜀道難》
1.《蜀道難》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蜀道難》中運用夸張修辭方法,寫出秦蜀之間崇山疊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3.《蜀道難》中寫出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句子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4.運用夸張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5.虛寫映襯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句子: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7.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边\用夸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進一步表明秦、蜀之間為高山峻嶺所阻擋。
9.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引用神話傳說為其增添了浪漫氣息,如引用“五丁開山”一神話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10.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神話、夸張、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有“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摹寫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1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為我們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
1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用“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蓖谐錾絼莸母唠U,然后由靜而動,“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寫出水石激蕩、山谷空鳴的場景。
14.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的句子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16.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的長嘆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yè)難成的一聲嘆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杜甫在《登高》中發(f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
3.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用落葉和江水抒發(fā)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情景交融.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7.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8.本詩的主旨句(表現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十)《琵琶行》
1.“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的類比聯想。
2.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4.描寫琵琶聲的句子:“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蘊含離別之意的句子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十一)《錦瑟》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語文知識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錦瑟》一詩的頸聯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
3.《錦瑟》用典的四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4.《錦瑟》一詩中回環(huán)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十二)《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含蓄地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表現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呼號,發(fā)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直接抒發(fā)亡國之恨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想象,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設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將現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十三)《念奴嬌·赤壁懷古》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fā)。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句子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句子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達詩人曠達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十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孫權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禁感嘆的兩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嘆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余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3.辛棄疾贊嘆劉裕北伐的赫赫戰(zhàn)功的兩句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4.寫劉裕的兒子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結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5.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6.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句子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6
對字音的考查,高考命題有何規(guī)律?能否幫助我們分析一下?
(1)常見常用的多音字是考查的重點。因為不少人易將多音讀成一個音,或不理解字義而將幾個讀音弄混。如暑假(jià)、假(jiǎ)手、教(jiāo)學生、給(jǐ)付、參與(yù)、為(wèi)他人。
(2)越來越注重考查常見常用但習慣上易誤讀的字音。高考考查的難字僻字愈來愈少,這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應用性、生活性、社會性。即使出現個別較難的字音,也基本上是課文中出現過的.。如掎(jǐ)角之勢,雖相對生僻,但在課文中出現過。
(3)形聲字是高頻考點。試題所涉及的漢字大都是形聲字。
(4)試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的。
(5)可以參考試題調研的語言基礎專題
(6)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 前后詞。
(7)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類似于現代漢語雙音節(jié)的詞,古義盡可 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
(8)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準確性。
另外,逐個審讀容易出錯的字,從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 如果懷疑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通過分析形 聲字的形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意,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對于獨體字或形聲字中 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 通過對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還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們平時的積累了。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7
【散文閱讀】
一、標題作用
、倏赡艹蔀榫索,便于梳理結構思路。②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多層含義,表達感情、態(tài)度,。
、劭赡苡邢笳饕馕、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運用表達技巧,能吸引讀者。
二、開頭作用
①總領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節(jié)或引出話題。
③為下文情節(jié)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④制造懸念或埋下伏筆,吸引讀者。
三、句段作用
、偈拙(段)——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筆。
、谖簿(段)——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耐人尋味。
、坜D承句(段)——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苤行木(段)——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蔹c睛句(段)——點明中心,統領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耷楦芯(段)——抒發(fā)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卻深刻,表現深刻內涵、見解。
四、結語作用
①總結全文,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
、谧湔嘛@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寫)。③升華情感,深化主題。
五、線索作用
、僭谖闹卸啻纬霈F,貫穿全文。②層層遞進,逐層深入。
、郯迅星橥葡蚋叱(線索類型:中心事件、感情、具體事物、時空變化。)
六、景物描寫
①提示時間、季節(jié)和環(huán)境,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阡秩練夥眨於ɑ{,暗示社會環(huán)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酆嫱袛憣ο蟮哪撤N特征。④為下文鋪墊,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七、引文作用
(表達思想情感,對當前語段或全文的作用,豐富文章內容或富有詩意,增強感染力,增加權威性、文學性、歷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對主體性材料起著補充、豐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潑,曲折有致,豐富或深化主旨。)
傳說:增強文章的傳奇性、風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內容;引起讀者興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觀點。
事件: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內容上具有深化主題或啟迪作用。
史實: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具有例證的作用。
詩句: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豐富文章內容;引起讀者興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觀點。
名言:表明觀點,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增強文章說服力;豐富文章內容。
八、表達方式
①順敘:清晰地呈現事情的來龍去脈。
②倒敘:增強文章生動性,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
、鄄鍞ⅲ簩χ饕楣(jié)起補充、襯托的作用,使題旨鮮明)。
、苎a敘:增強文章的審美效果。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揲g接抒情:含蓄蘊藉,耐人尋味。⑦渲染:營造氛圍,情景相生,深化主題。
九、修辭手法
、俦扔鳌蜗笊鷦印"诒葦M——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豐富。
、劢璐怀鲂蜗筇攸c,具體生動,含蓄簡潔。
④夸張——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⑤對偶——語言簡練整齊,意義凝煉含蓄。
、夼疟取鰪姎鈩,節(jié)奏鮮明;內容集中,強化情感。
、叻磸汀鰪娬Z勢,強化某種意思或某種情感。
、嘣O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理解。
、岱磫枴訌娬Z氣語勢,強化感情;加深讀者印象,起強化作用。
十、語言特色
、亠L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動樸實、富麗素淡、簡潔繁復。
、谔攸c:精煉、準確、形象、豐富。
十一、表現手法
、賹Ρ取攸c鮮明,反差強烈。
②襯托——突出事物特點,強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遠,引發(fā)聯想,感染力強。
、芟胂蟆黄茣r空束縛,自由創(chuàng)造新形象,以抒發(fā)特定情感。
、菀謸P——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點;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拗S刺——從反面或用反語來諷喻事理,更鮮明地表達主題。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8
漢語中有些字,特別是某些成語中的個別字,讀音特別難以把握。如“賣官鬻爵”中的'“鬻”(yù),“鞫審”中的“鞫”(jū),其讀音都很難從字形中找到依據。有些字雖然有聲旁,但也不能貿然認讀,如“沆瀣一氣”中的“沆瀣”(hàng xiè)等。
【真題再現】
典例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滋潤/蘊含 贍養(yǎng)/瞻仰 調試/調和
B.對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強迫/倔強
C.造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裝扮 慪氣/樞紐 阻塞/邊塞
【答案】D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音同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的讀音。A項,ruì/yùn,shàn/zhān,tiáo/tiáo;B 項,zhì/shì,jùn/jùn,qiǎng/jiàng;C項.yì/yì,dī/tí,mǒ/mā;D項,pàn/bàn, u/shū,sè/sài。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9
關系型話題作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構成,如2005年話題三張全國卷的作文話題“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位置與價值”“銘記與忘記”等。構成關系型話題的各個要素之間,大多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其思維方向、價值取大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理清概念之間的關系,辯證分析說理。
1.辯明關系型話題各要素間關系。關系型話題重在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因此,構思行文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概念之間的特定關系。關系型話題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賹α⒔y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的、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比如“自由與紀律”,沒有“自由”也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也可以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們追求“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的約束。“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就屬于這種關系。
、谑欠侨∩彡P系。構成話題的各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做出選擇。比如“偏見與關愛”,應該理解為“消除偏見,勇于關愛”,若作其它理解很可能不準確!般懹浥c忘記”就屬于這種關系。
、鄄⒘泄泊骊P系。構成話題的要素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幾個要素
可以同時共存,例如“學與問”,學而知,問而廣,勤學與好問總是連在一起。不能問者,學必不能進,不能學者,必不能有疑。議論時,深刻闡述兩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才能將這個題目談透。2004年高考全國卷Ⅰ的“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就屬于這類話題。
2.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關系型話題的兩個概念之間,總是有著一定聯系的,命題者也要求考生對其進行辯證思考。如果只說一面,而忘記了另一面,就會犯片面性的毛病,寫議論文最忌的就是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養(yǎng)成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亦即學會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聯系的眼光看問題。
如,2005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話題“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
有一次,人們物理學家玻爾教授:“你創(chuàng)建了一個第一流的物理學派,有什么秘訣?”不料玻爾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學生面前顯露我的愚蠢!甭牭竭@個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詫異和不解。
玻爾的回答確實出人意料,但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請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屬于關系型供材料話題作文,強化了思辯色彩,審題難度加大!俺鋈艘饬稀笔鞘挛锏谋硐,是偶然性的體現;“情理之中”是本質,是必然,是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體現。因此,我們說,“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這個話題揭示了“偶然與必然”、“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哲理關系,這是評分的重要依據。據此,評分細則在“符合題意”下規(guī)定了四個評分檔次:
一類卷:切合題意,既談到“出人意料”,又談到“情理之中”,且談了二者的辯證關系;或者從“出人意料”談起,落腳點是“情理之中”。
二類卷:符合題意,二者不是對等的,以一方面為主,另一方面也談到一點;二者之間的關系說到了,但說得不很透。寫記敘文能從記敘和描寫中體現出“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的關系的,也算是符合題意。
三類卷:基本符合題意,只談“出人意料”,不談“情理之中”;或者只談“情理之中”,不談“出人意料”。
四類卷:偏離題意,二者均不涉及,與話題無關,與話題無關。
不符合題意的文章在內容項中最高得分是6分,在表達和發(fā)展項中,不得超過11,也就是最多可只能達到28分。
[例文點評]生活的真諦
河北一考生
你駕著馬車在這崎嶇的路上不停地奔波,馬車上顛簸著你的美酒與寂寞,你愿意車子能永遠不停,然而馬突然頓住了,你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真的沒有路了?你一陣暈眩,不由自主的,你已淚濕雙目,聲聲抽泣轉為號啕大哭……
言行,是出人意料的。
雪花狂翔,玉宇成瑞,好一片雪夜!你不禁來了興致,于是執(zhí)書抱酒,踏雪尋友!哦,你是要找山陰郡的王遼么?你迫不及待地登上船連呼要快,船走了。過了些時候終于到了他的家門口。然而,你竟又要掉頭而走,船侍驚詫地轉向你,你一臉地坦然:“我本是乘興而來,興致盡了,便回去!
思想是出人意料的。
而我心卻已了然。
泥路高低不平,阮藉信馬由韁任其前行,只愿轉移那抑郁蔓延著的心情。司馬大權下,你嬉笑怒罵,偃仰嘯歌,世俗的禮法讓你顯得如此不和諧;亂世于你不容;如今天地于你不容。天穹蒼茫,竟也載不下你的孤歌與漂泊。
于是,你只有身心俱裂地來一句“窮途之哭”了。馬不識途,天不知音。這一哭,東風嗚咽,孤雁哀鳴,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王子猷是個那么放浪形骸的人,他的興至而歌、興去而悲也是讓人只覺得可愛而不覺頑劣。
這一個個千古的流傳卻已讓人覺得合乎情、順乎理了。
生活便是這樣。有許多的出乎意料讓人耐不住揣摩,然而,要結合其人,結合其事,細細想來,竟成了真哲。
因為沒有一眼看到盡頭的路,即使路很平坦。
因為沒有無變化的云彩,即使其姿態(tài)看上去都是輕逸而淡白。
它們展于人、顯于世的情態(tài)往往讓你措手不及?墒,路需要走,方知其中的延綿與悠遠;云需要賞,才能懂其變幻的意韻與神奇。
生活的意韻悠長,合情合理,其實都蘊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不是嗎?
[簡評]這是一篇符合題意,取材巧妙,蘊含哲思的散文。文章巧妙地選取王子猷這個放浪形骸,興至而歌,興去而悲,率性而為,出自本真卻又讓人難能以理解的人物的言行巧妙地切入話題,并能由此升發(fā)開去,闡述生活之理?忌鷽]有停留在對材料分析這個層面上,而是在用簡明的語言點明材料內蘊,觸及話題“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之后,展開對生活的深層次的思索,在形象的語言中蘊含豐富的哲思,富有啟發(fā)作用:生活展于人、顯于世的情態(tài)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然而,行路,方知延綿與悠遠;賞云,才懂變幻與神奇:生活中意韻悠長的合情合理都蘊于那不可理喻的措手不及之中。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10
結構嚴謹,就是構成文章的局部應該結合成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①完整性,有頭有尾,各種要素齊備。記敘文要有事件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寫某種應用文體要遵守這種應用文體的形式要求。②條理性,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文章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層次。③嚴密性,行文之中前有交代后有照應,布局周密,上下連貫,主次分明。
嚴密的思維、合理的層次,嚴密的照應,完整的段落,自然的過渡是結構嚴謹的基本體現。要達到這些要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有頭有尾,緊密照應。
開頭、結尾是文章的關鍵處,有頭有尾是結構完整的基本體現,而能做到首尾照應,則給人結構嚴密之感。請看散文《追尋和諧之美》。
追尋和諧之美
天空的美,是穿一身藍;森林的美,是披一身綠;太陽的美,是熱情奔放;月亮的美,是皎潔柔和……和諧之美,更令人驚艷,令人回味,她是宇宙間最偉大的美麗;她是宇宙間所有生靈永遠的追尋。
和諧之美給生命帶來激情,給生活帶來溫馨,期盼和諧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追尋和諧美的足跡——
和諧之美在寬容中。有寬容才會有和諧。寬容是人類情感的種子,她能在人類心靈這片凈土上讓根發(fā)芽,在愛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寬容之心是偉大的,她澆熄怒火,化解仇恨;她感化邪惡,播種善良。她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她能化悲痛為力量,解千愁為云煙;她可與快樂相伴,毫無掩飾,她可與幸福同行暢游天地。她可讓人間充滿真情,讓人們享受陽光般的溫暖,雨露般滋潤。寬容是和諧的搖籃。
和諧之美在誠信中。誠信,人性的底色,她是一切美德的'心靈土壤,她默無聲息地孕育著和諧之美。誠信好比一枝玫瑰,在和諧之春的花園中她最美,美得妍艷欲滴,美得熱人心潮。百花叢中她最美,美的無瑕、美的高尚。有了誠信,和諧之美足以體現!愿你擁有誠信之花,送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人間多一縷和諧的馨香,多一曲和諧的旋律,多一首和諧詩篇。
和諧之美在友善中。友善之與和諧,如春花之與陽光,如春草之與雨露,擁有友善之心,你的身邊才會綻放和諧的鮮花。攜一顆友善之心,面對鳥語花香的自然。對每一朵花友善,你會擁有一個花香四溢的春天;對每一只鳥友善,你會擁有一個燕歌鶯啼的清晨。只要你對每棵樹、每一滴水,每株草友善,你就會擁有一個天藍、草綠、水清、樹茂的世界;只要你對每一個人友善,你就會朋友如柔云,新親如細雨,讓你擁有快樂的天堂;只要你對一切真心善待,世上的一切將會更加美麗和諧。
和諧之美在淡泊中。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有淡泊情懷之人,方能享受和諧之美,和諧之美絕不容忍名利所縛。蒼鷹搏擊長空,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享有自由翱翔的藍天;風帆乘風破浪,不是為了夸耀自己的檣桅,因此享有浩潮壯闊的大海。其實,你也一樣,只要你擁有淡泊的情懷,就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和諧樂園。
追尋和諧之美的人們,只要你播下寬容的種子,送上誠信的玫瑰,帶上友善之心,伴著淡泊的情懷,充滿和諧之美的人間天堂就會向你敞開大門。
開頭以精彩的比喻渲染和諧的美妙,逼出“讓我們一起追尋和諧美的足跡——”,引領主體部分的四個段落。主體部分從寬容、友善、誠信、淡泊小方面闡述構建和諧的要素,結尾不但總結了主體部分的內容,而且與開頭相呼應,確實做到了“結構嚴謹“。
2.段落完整,思維嚴密
寫記敘文,一段文字要寫出人物性格的一個側面或者寫出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某個階段。寫議論文,表現在對某一分論點的完整的證明,一般應由分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組成。段落的完整性是作者思維嚴密性的體現。
例如,2005年高考吉林考生的滿分作文《位置與價值》中的段:
位置之于價值也是一把雙刃劍,高的位置固然可以讓我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卻也會讓我們“高處不勝寒”“浮云遮望眼”。一方面高位能使我們如魚得水,才華盡展。春秋管仲之所以能助齊桓公成就千秋霸業(yè),源于鮑叔牙薦其為相;漢時韓信之所以能領兵百萬擊潰西楚霸王贏得良將美名,得益于劉邦授予的大將之位。另一方面也能讓人心存自滿,不思進取。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他創(chuàng)立了三大定律和微積分,就在他的成就如日中天之時,財政大臣的位置讓他的后半生平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有人惋惜:假如牛頓當初放棄了官位,近代科學史上可能會再多一些驚天動地的發(fā)現;假如李煜不是出身于帝王之家,他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詞人。由此可見,一個人位置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價值的輕重,關鍵在于能否用好位置,創(chuàng)造價值。
這段文字采用“總—分—總”的方式安排結構。開頭先提出一個總的觀點,即“位置是把雙刃劍”,接著從正面(鮑叔、韓信)、反面(牛頓、李煜)兩個方面進行論證,最后以位置不能代替價值,用好位置創(chuàng)新價值作結。論據充足,結構嚴謹,分析到位,顯示了考生思維的清晰和嚴密性。
3.銜接巧妙,過渡自然
銜接是利用一定的詞語或相應的句式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聯系較緊密的段落之間,使篇章前后連貫,脈絡分明。主要方法有兩種:
、僖夂稀
相鄰的段落之間靠一定的語義關系自然組合。
孫梨的《荷花淀》,第一節(jié)寫女人在月光下編席,“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第二節(jié)起筆便寫:“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弊髡咔擅畹赜谩叭斪印卑褍晒(jié)的內容勾連在一起。
、诿鹘。
相鄰的段落之間,用一定的語言材料連接起來。
記敘性的文章,用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連接。如,夏衍的《包身工》:“清晨四點一刻……““四點半之后……”“五點鐘……”等。
議論性的文章,用“然而”“因此”“不僅如此”“另一方面”“總而言之”等等,有時可以直接使用“”首先“其次”等詞語。
過渡常常用在意思轉折較大的段落之間,如兩個不同的事件,兩種不同的內容,兩個不同的場面。
、儆谩岸巍边^渡。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到別的地方看看,如何呢?”獨立一段,由東京自然過渡到仙臺。
、谟谩熬洹边^渡。如茅盾的《風景談》:“于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是所謂‘黃土高原’!”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11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ā稇(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12、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13、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14、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1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16、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17、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8、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19、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0、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2、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23、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
24、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杜牧《阿房宮賦》)
25、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宮賦》)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阿房宮賦》)
27、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28、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3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蘇洵《六國論》)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蘇洵《六國論》)
32、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蘇洵《六國論》)
3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34、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5、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8、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39、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40、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1、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42、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4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44、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衛(wèi)風"氓》)
45、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wèi)風"氓》)
4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衛(wèi)風"氓》)
47、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離騷》)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屈原《離騷》)
49、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50、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12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十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二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二十一)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jié)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fā)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
2、兼稱幾項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
3、古代謙辭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愚見,稱自己的見解?蓡为氂谩坝蕖敝t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后專指大臣面對皇帝時的自稱。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于問對方問題;敢請,用于請求對方做某事。
【拙】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東西或者妻子。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稱弟弟。
【老】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2)其他自謙詞有: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從秦始皇開始專作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
女子自稱【妾】;
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
【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別人先行一步;
【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4、古代敬辭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使用的敬辭很多。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
(8)對尊師長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執(zhí)事(稱對方手下以代對方)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11)常用作敬辭的還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多用于書信):告訴,表達;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顧(多用于商店對顧客):來臨。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于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垂憐(都用于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么;貴庚:問人年齡。
【“高”字一族】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離開原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大”字一族】尊稱對方或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稱年長的男人;大駕:稱對方;大師傅:尊稱和尚;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札:稱對方的書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動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
【“請”字一族】用于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問:用于請求對方回答問題。
【“屈”字一族】如屈駕(多用于邀請人):委屈大駕;屈就(多用于請人任職):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于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
【“俯”字一族】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
【“華”字一族】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領教。
【“雅”字一族】用于趁對方的情意或舉動。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指正批評。
【“玉”字一族】用于對方身體或行動。如玉照:稱對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
(12)其他敬辭。
【鼎力】(用于請托或感謝):大力;
【包涵】:請人原諒;
【斧正】:請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
不要送)止步;
【笑納】(用于請對方收下禮物):請接納收下;
【府上】:稱對方房屋;指正(用于請人批評自己的作品或意見):指出錯誤,使之改正;
【賜教】:給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見面):仰慕已久;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筆記
【四大名繡】
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
牡丹〖洛陽〗
水仙〖福建漳州〗
菊花〖浙江杭州〗
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
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
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
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
都勻毛尖〖貴州都勻市〗
鐵觀音〖福建安溪縣〗
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年齡稱謂】
襁 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 提:指2——3歲的兒童
垂 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 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 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 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jié)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
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
《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ā
【五彩】
青、黃、赤、白、黑
【五音】
宮、商、角、徵、羽
【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禮】
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
【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山】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五嶺】
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岳〗陜西華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
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
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
靈巖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臺〗、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zhèn)】
景德鎮(zhèn)〖江西〗、佛山鎮(zhèn)〖廣東〗、漢口鎮(zhèn)〖湖北〗、朱仙鎮(zhèn)〖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陜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臺灣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岳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
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從】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
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德品德、辭令、儀態(tài)、女工)
【三皇】
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
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十八羅漢】
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 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五臟】
心、肝、脾、肺、腎
【六腑】
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
仁、義、禮、智、信
【五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wěn)婆
【九屬】
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
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
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配藥七方】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杭州十門】
涌金門、 望江門、 錢塘門、 清波門、艮山門、
武林門 、清泰門 、鳳山門、 候潮門、慶春門
【六欲】
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
高考語文知識點 篇13
36計之1:吃透內涵,依題行文——符合題意
符合題意,就是對作文試題上展示的各個部分仔細審讀揣摩,準確、全面地理解其含義,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最關鍵的一點準確地理解話題含義,把握命題意圖,做到“吃透內涵,依題行文”。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要求呢?
、僖勒赵~典的認定或社會習慣形成的意義解讀話題。
如,2005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話題“臉”,在《現代漢詞典》中“臉”有三個義項:一是面部,二是表情,三是情面、面子。據此,文章有下列幾個立意方向:①以生動幽默的筆法,勾畫各種臉譜,反映生活百態(tài)。②描寫人物表情變化的細節(jié),揭示世態(tài)人情。③揭示愛面子、好虛榮的心態(tài),剖析其對生活的危害。④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誤國害民。
②重視話題修飾語。
如,2005年高考山東卷作文話題“雙贏的智慧”,就是一個偏正式短語,“智慧”是話題的核心,而“雙贏”則是對話題中心詞的特定的限制。實際上,對這個話題考生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話題的內層是“智慧”,話題的外層是“雙贏”。你可以寫“雙贏”是一種怎樣的“智慧”,也可以寫怎樣的“智慧”才能換得“雙贏”,寫記敘文則可以通過故事的編排,演繹“雙贏”中的“智慧”。
、郾扔餍缘脑掝}要準確理解話題的比喻義。
如,話題作文“生活的標簽”:
一頭獅子醒來發(fā)現自己的.尾巴上掛了張標簽,上面寫著“驢”,有編號,有日期,有圓圓的公章,旁邊還有個簽名……
他想自己將其摘去是不行的,得合法地摘下這標簽,他憤憤地質問胡狼,“我是不是獅子?”“你是”胡狼慢條斯理地回答,“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頭驢!”
“怎么會是驢,我從來不吃干草!”
“我是不是獅子?”他向袋鼠征詢答案。
“你的外表,無疑有獅子的特征,”袋鼠說,“可具體是不是獅子我又說不清!”
獅子又去問驢,驢說:“你倒不是驢,可也不再是獅子!”
獅子徒勞地追問,低三下四,它求狼作證,又向豺狗解釋,同情獅子的不少,但誰也不敢把那張標簽撕去。
憔悴的獅子變了樣子,為這個讓路,給那個閃道。一天早晨,從獅子洞里忽然傳出了“呃啊”的驢叫聲。
其實生活中的人們,也往往被社會、集體、個人貼上榮譽、地位、職稱、學位、權勢等標簽,你怎樣認識這個問題,請以“生活的標簽”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生活的標簽”是個比喻性的話題!皹撕灐北局纲N在或系在物品上,標明品名、用途、價格的紙片。(《現代漢語詞典》82頁)而這里的“標簽”則指生活中人們被社會、集體、個人貼上的榮譽、地位、職稱、學位、權勢、或指責、誣陷、罪名……根據話題材料,文章立意有兩個基本的方面可供選擇:一是從“獅子”(即自我)的角度看,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標簽”,在榮譽、地位、權勢的標簽下,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乎所以,要認識到自己仍是社會生活中普通的一員,這種標簽是社會對自己貢獻的肯定,是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自己應該更加努力的回報社會,奉獻人生。在“指責”“誣陷”“罪名”等灰色的標簽下,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襟懷坦白,心胸開闊,不被環(huán)境屈服,不被社會異化。二是從胡狼豺狗等的角度看,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權威,不要懼怕權勢,更不對別人亂貼不良的標簽,因為,它將摧毀別人的自信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例文點評]冰山雪蓮
朵朵雪蓮怒放在獵獵寒風中,腳下是徹骨的嚴寒,頭頂是陰晦的天宇。然而,風霜雨雪中,它心靈的天空,寫滿了坦然與執(zhí)著,仍能夠溢一股清香,撒一份清純給自然。
亮麗、純潔的冰山雪蓮,映現出一個古老而真實的故事:
一個古老的山村中,有一對同胞兄弟,像所有洋溢著青春熱情的青少年一樣,十分討人喜愛。但是兄弟倆卻不那么老實,骨子里有股野性使他們犯了一個不能再大的錯誤:偷了村里人的羊。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陰風呼呼的叫著,哥倆被人五花大綁地推至祖宗祠堂前,接受祖?zhèn)鞯膽土P——在額頭上打上ST(SheepThief偷羊賊)的烙印,恥辱的“標簽”將伴隨著他們度過一生。
背負這沉重的標簽,弟弟羞愧難當,次日清晨,村頭的一條小河中便浮起了一具灰暗的尸體。
哥哥卻放下了內心的重負,坦然地面對了殘酷的實現。他開始辛勤耕耘,熱心地幫助別人,盡管遭到了無數次的拒絕和歧視,他無言的接受了,仍面帶微笑。別人一有困難就出面幫助,仿佛天生是為了別人而活的一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村里人被小伙子那顆滾燙的熱心,執(zhí)著的奉獻,開闊的胸襟深深打動了。從此,大家又信任他,接受他了。
幾十年后,幾個外地游客見到村邊有個帶ST“標簽”的老人,慈祥的坐在那里。所有的村里民經過老人身旁,都會停下腳步,表達他們的敬意,深深的向老人鞠躬。孩子們會停止玩耍,給老人一個溫暖的擁抱。游客好奇,問當地人老人額頭的標記是什么意思。有人答曰:“圣徒”(圣徒saint縮寫也是ST),游人頓時起敬。
冰山的雪蓮之所以美麗,因為它凌寒開放的坦然與執(zhí)著;老人之所以值得敬仰,因為他笑迎冷漠、熱心助人的大度與熱誠。
不經歷風雨的洗禮,就不會展現彩虹的嬌姿。漫漫人生之路,多的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坎坷曲折猶如冰山,寒冷徹骨,好比雪壓,內心備受摧殘。人生的“雪蓮”能否綻放,關鍵在于面對冰凍雪壓的無情“標簽”,有沒有冰川雪蓮立于寒風峭壁,迎受冰雪磨難的那份坦然與執(zhí)著。
[簡評]“冰山雪蓮”迎風傲雪獨立寒冬,仍能夠溢一股清香,撒一份清純給自然;額頭被烙上“偷羊賊”的青年,做人的尊嚴被毀滅,卻能夠坦然的面對生活,執(zhí)著的追求真善美,修煉成村民仰慕的“圣徒”。有靈魂,有熱血,有智慧的我們,無論身處何境,只要笑對人生,都能化為人間亮麗、純潔的“冰山雪蓮”。
【高考語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11-12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11-03
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03-09
高考語文知識點盤點12-09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11-29
高考語文病句知識點03-09
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12-09
高考語文閱讀題知識點03-10
高考語文符號復習知識點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