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敬辭,謙辭的分類及用法
古漢語中有一種副詞,使用時常表示自謙或對對方的尊敬,能在表達應有禮節(jié)的同時拉近說話人之間的距離,濃化雙方的感情。這類詞一般稱為表敬副詞或謙敬副詞,可分為敬詞和謙詞兩類。這類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數(shù)量很多。比如,常見的敬詞就有請敬謹承奉幸惠蒙垂等;常見的謙詞就有辱敢竊伏伏惟忝猥等。
一、敬詞
常見的敬詞按其后面的動作發(fā)出者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請。
請后面的.動詞表示的可以是說話者本人的動作,也可以是對方的行為。翻譯時,前者是請你做某事;后者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而且這種用法在古漢語里比較常見。例如:
。1)(曹劌)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左傳·莊公十年》)
(2)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敬、謹、承、奉。
這幾個副詞都表示對對方的恭敬。它們修飾的動詞都表示說話人自己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因為沒有相應的現(xiàn)代詞語對其作出翻譯,所以可以不譯。例如:
。1)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趙策》)
(2)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3)常欲承答來旨。(白居易《與元九書》)
。4)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戰(zhàn)國策·燕策三》)
3.幸、惠、蒙、垂。
這幾個副詞都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與恭敬。它們所修飾的動詞都表示聽話人(對方)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幸表示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惠表示對方這樣做是對自己的照顧;蒙表示對方這樣做給自己帶來了好處;垂表示對方(大多是長輩或上級)的行為是對自己的關照;枉表示對方屈尊做某事遷就自己。例如:
。1)西門豹曰:至為河伯娶婦時,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史記·滑稽列傳》)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國語·晉語二》)
。3)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4)首垂問以鄙況。(白居易《答崔侍郎書》)
二、謙詞
謙詞按其后面的動作發(fā)出的對象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辱。
一般指聽話人對說話人這樣做了,使聽話人受到了屈辱。它所修飾的動詞是聽話人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因為沒有相應的現(xiàn)代詞語對其作出翻譯,所以可以不譯。例如:
(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左傳·僖公四年》)
2.敢、竊、伏、伏惟。
這幾個副詞都表示說話人的謙卑態(tài)度。它們修飾的動詞都是說話人自己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敢是豈敢冒昧之意;竊是不敢直接以為如何或不敢直截了當?shù)卣f出,有私自私下之意;伏指趴在地上,是以卑承尊;伏常同惟組成固定結構伏惟,是趴在地上想的意思。例如:
。1)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2)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
。3)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枚乘《七發(fā)》)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
3.忝、猥。
這兩個副詞都表示自謙與尊人。它們修飾的動詞既可以表示說話人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表示聽話人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還可以表示講話中涉及的第三者發(fā)出的動作或行為。忝是有愧于的意思;猥有茍且枉屈的意思。例如:
(1)臣受恩偏特,忝任師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后漢書·楊賜傳》)
。2)昔子忝私。貽我蕙蘭。今子徂東。何以贈旃?(潘正叔《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
。3)先君忝參前朝相國,先母累封大郡夫人。(湯顯祖《紫釵記·春日言懷》)
(4)望無耆耇之德,而猥讬賓客之上,誠自愧也。(《后漢書·隗囂傳》載《方望辭囂書》)
。5)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楊惲《報孫會宗書》)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古代漢語中敬辭,謙辭的分類及用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