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國旗下勵志演講稿

      時間:2024-01-16 09:07:26 勵志演講稿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國旗下勵志演講稿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需要使用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那么,怎么去寫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旗下勵志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旗下勵志演講稿

      親愛的老師、同學(xué)們:

        大家好,我是1501的xx,我演講的題目是《自信鑄就成功》。

        成功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拿破侖·希爾說:“自信是人類運用和駕馭宇宙無窮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跡的根基,是所有科學(xué)法則無法分析的玄妙神跡的發(fā)源地”。奧里森·馬登也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品質(zhì),就會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開始做事前,總是充分相信自己能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自信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個人的成功,從不少人的先例中都可見一斑。

        曾幾何時,劉邦、項羽目睹秦始皇浩蕩的出游隊伍、華美的車帳、八面凜凜的威風(fēng),隨生雄心萬丈的自信:“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漢高祖立千秋帝王大業(yè),楚霸王成千古悲壯英雄。詩人李白自信,發(fā)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浩嘆,便有壯麗輝煌的詩章千古流傳。一代偉人毛澤東更加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dāng)擊水三千里”、“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萬水千山,披荊斬棘,鑄造了中國的輝煌,帶來了億萬人民的幸!

        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大,不是沒有根據(jù)地亂拍胸脯,而是建立在智慧與才能基礎(chǔ)上的?荚囍,在所有人都緊張地翻著書時,總有部分人在東張西望,這類的同學(xué)往往分為兩類,一類是成績極好,另一類則是成績平平,但卻相信自己能夠考好,考過試后則怨天尤人,前者的心態(tài)是自信,后者則是盲目自信。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寧信度,勿自信也”形而上學(xué)的固執(zhí)。它是理想進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靈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塊靈活辯證的基石。

        若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學(xué)習(xí)者,不僅不可沒有自信,過度自信也斷不可取,過度自信即為自負,自負成不了大氣候,龜免賽跑的故事大家應(yīng)當(dāng)都聽過,自負的兔子輸給了烏龜,這難道不足以證明什么嗎?關(guān)羽由于自負而痛失荊州,拿破輪因自負而兵敗滑鐵盧,隆美爾因為自負而被盟軍所敗……自負使人品嘗失敗的苦果,當(dāng)你走向成功時,自負與自信針鋒相對,成為一只可怕的攔路虎,阻攔你的去路。

        高中節(jié)奏很快,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我記得成績起落時的酸甜苦辣,記得考砸時落淚的樣子。我跌倒過一次又一次,甚至失去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我想到那家長殷切的期望,老師鼓勵的目光,我便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爬起來,你能行!為了自己的未來,我要告訴自已,我可以!

        親愛的同學(xué)們,回頭看看我們每天揮灑汗水的教室,我們曾在那里自信的立下誓言,埋下自己三年的奮斗理想,為了它努力前進。既然擁有青春,何不用自信去挑戰(zhàn),挑戰(zhàn)一切,取得勝利?不要畏懼,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dāng)站在成功之巔,回首往事時,像從前的自己微笑。我是一個勝利者!

        所以,自信吧,朋友!有了自信,才會擁有自我,才會擁有成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人生。

      【國旗下勵志演講稿】相關(guān)文章:

      國慶節(jié)國的旗下講話03-30

      勵志國旗下講話04-20

      蓄勢讓我們揚帆起航國的旗下講話05-01

      國旗下講話勵志演講05-07

      國旗下勵志演講范文05-07

      初中勵志國旗下的演講11-18

      三國勵志故事精選04-06

      三國勵志故事04-02

      國旗下講話感恩勵志經(jīng)典美文04-27

      期末國旗下的勵志演講體會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