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三伏天最熱的區(qū)域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熱在三伏天,冷在九天。所以可見三伏天是多么的熱,三九天是多么的冷。那么三伏天什么時候最熱?三伏天為啥最熱?三伏天最熱的時間原因你知道么?下面就讓小編來為您介紹吧。
三伏天最熱哪里最熱:三伏天最熱的區(qū)域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多,太陽高度角最大,正午時分,北京太陽高度為73.5℃,陽光近似于直射地面。這時太陽光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最小,太陽的光和熱被大氣層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達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溫度升高。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xù)增高,而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三伏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這就是三伏天最熱的基本原因。
此外,從氣象角度說,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風速較小,雷雨之前氣壓較低,這也是三伏天有時比較悶熱的重要原因。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氣常常呈現(xiàn)“秋老虎”狀態(tài)。所謂的“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以后短期回熱天氣的趣喻,一般發(fā)生在8至9月,持續(xù)日數(shù)約7~15天。這種天氣出現(xiàn)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區(qū),形成連日晴朗、日射強烈的暑熱天氣。不過,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現(xiàn)略有所不同,但就多數(shù)地區(qū)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氣的概率還是很高的。
必須要說明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多樣,氣候復(fù)雜。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則常年如夏,“熱在三伏”至少不能準確概括這些地方的氣候特征。此外,每年的臺風次數(shù)、強度、路徑也是影響我國許多地區(qū)夏秋季涼熱的重要氣象因素。如果沿海地區(qū)在三伏天連續(xù)遭遇強臺風的襲擊或影響,那這個地區(qū)就極有可能是個涼夏的年份。
三伏天中什么時候最熱:“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我們看到太陽在天上很“高”。夏至這一天,太陽在天上最“高”,理應(yīng)是最熱的一天。但在實際上,最熱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個多月后的“三伏天”,大約是7月12日到8月27日。其實,這個一天日高溫道理差不多。每天中午12點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但是一天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兩點左右。
一般來說,中伏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fā)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中伏時期,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nèi)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另外,“古時在溫州,越到三伏天,打鐵師傅越忙!苯鹞钠浇忉屨f,這是因為夏日鐵在熔爐中拿出后不易冷卻,讓打鐵師傅有充分的時間敲打。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趁熱打鐵”。因地域的不同,流行著在入伏的當天吃點什么的說法。比如在華北地區(qū)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民間諺語。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溫:三伏天防暑熱妙招
一、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二、要多喝白開水,并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飲。應(yīng)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zhì),喝多了會對胃腸產(chǎn)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fā)皮膚發(fā)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四、飲食不宜過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yīng)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yǎng)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關(guān)于三伏天最熱的區(qū)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