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司法考試卷過失的種類考點總結

      時間:2022-12-09 11:37:41 考試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司法考試卷過失的種類考點總結

        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過失可以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與過于自信的過失。

      司法考試卷過失的種類考點總結

        1. 疏忽大意的過失。

        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疏忽大意的過失是一種無認識的過失,即行為人沒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沒有預見的原因并非行為人不能預見,而是在應當預見的情況下由于疏忽大意才沒有預見;如果行為人小心謹慎、認真負責,就會預見進而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但從司法實踐來看,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疏忽大意的過失,并不是先判斷行為人是否疏忽大意,而是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如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就說明行為人疏忽大意了。因此,認定疏忽大意過失的關鍵是確定應當預見的前提與應當預見的內容。應當預見的前提是行為人能夠預見。應當預見顯然是一種預見義務,這種義務不僅包括法律、法令、職務與業(yè)務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所確定的義務,而且包括日常生活準則所提出的義務。但是,國家只是要求那些有能力履行義務的人履行義務,即應當履行是以能夠履行為前提的,所以,預見義務以預見可能為前提。而預見可能因人而異,需要具體確定。在判斷行為人能否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時,應當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與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以及行為時的客觀環(huán)境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有些行為人,按其知能水平來說,能夠預見危險程度高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但不能預見危險程度低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有些行為人,在一般條件下能夠預見某種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由于客觀環(huán)境的限制,卻不能預見某種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在同樣的客觀環(huán)境下或對于危險程度相同的行為,有的行為人知能水平高因而能夠預見危害結果,有的行為人知能水平低因而不能夠預見危害結果。因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法定的危害結果。過失犯罪以發(fā)生危害結果為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是由刑法規(guī)定的,所以,行為人應當預見的結果不是一般意義的結果,也不是任何危害結果,而是刑法分則明文規(guī)定的危害結果。例如,在過失致人死亡時,行為人所應當預見的是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行為人能夠預見因而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因而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就成立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

        2.過于自信的過失。

        是指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有認識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時又輕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這就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認識因素。行為人之所以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情況下還實施該行為,是因為他輕信自己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表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不發(fā)生。輕信能夠避免,是指在預見到結果可能發(fā)生的同時,又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防止結果的發(fā)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不可靠,并不充分。輕信能夠避免主要表現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或者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或者誤以為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小,因而可以避免結果發(fā)生。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具有相似之處,如二者均認識到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發(fā)生,但二者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間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結果發(fā)生,結果的發(fā)生符合行為人的意志,而過于自信的過失是希望危害結果不發(fā)生,結果的發(fā)生違背了行為人的意志;間接故意的行為人是為了實現其他意圖而實施行為,主觀上根本不考慮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客觀上也沒有采取避免結果發(fā)生的措施,而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行為人之所以實施其行為,是因為考慮到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從法律用語上看,間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結果可能發(fā)生,而過于自信的過失是“預見”危害結果可能發(fā)生。故意和過失都是責任形式,但是二者在侵害合法權益時的態(tài)度不同,所代表的罪過程度或非難可能性也不同,過失比故意的罪過程度要低很多。因此,刑法對過失犯罪規(guī)定了比故意犯罪輕得多的法定刑。間接故意和過于自信過失的界限比較模糊,需要考生認真掌握。間接故意是對結果的發(fā)生有認識,且對該結果的發(fā)生能夠接受。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這表明:在間接故意中,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不違背行為人的意愿。而就過于自信的過失而言,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違背了行為人的意愿。這也是過于自信過失與間接故意的區(qū)別所在。

      【司法考試卷過失的種類考點總結】相關文章:

      司法考試卷一《司法制度》復習知識點總結05-12

      傷感難過失望的句子04-17

      高考數學主要考點總結05-11

      高考數學主要考點總結05-11

      心情很難過失落的說說05-11

      女生難過失落的個性簽名11-06

      述職報告種類04-01

      描寫形容難過失落的傷心句子04-03

      掩飾過失的貓寓言故事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