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面食文化的社會實踐報告:面對面,晉味道
關于面食文化的社會實踐報告:面對面,晉味道
山西面食文化調研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削拉蒸蘸憶三晉,酸甜咸香綿千年。
當終于踏進外地大學之時,我們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在以山西人的身份與別人交流。提及這個悠久之地,人們還在重復著“煤老板”的第一印象,我們想,這是對暴發(fā)土豪的戲稱,更是對山西斷臂般污染的暗指。十年之前,這里因工業(yè)發(fā)展而污染落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作為生長在這里的孩子,走出去后終于發(fā)覺樹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性。自古民以食為天,山西面食被稱為“世界面食之根”,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一群在他鄉(xiāng)的故知便萌生了從面食的角度切入,展示一個積極陽光而內涵厚重的山西形象的想法。
以“對內認知文化,對外宣傳品牌”為根本出發(fā)點,以調研探索更好的山西面食發(fā)展模式和原創(chuàng)推出紀錄宣傳片雙線進行,采取全省聯(lián)合的模式,十六人的大型實踐團隊分別奔赴省會太原、晉中地區(qū)忻州、晉南地區(qū)晉城、晉北地區(qū)大同。我們,決定為弘揚山西面食文化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太原-弓天嬌
那天剛好下完雪,路不好走,但是小組所有成員都按約定時間集合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的晉韻樓門前,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活動。由于事先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經(jīng)過簡短交談我們便開始行動。。晉韻樓是一家以山西特色面食為主的酒店。青磚小徑、大紅燈籠、古色古香的裝修,顯得如此“清涼靜謐”;每層一個風格,充分表現(xiàn)山西文化,“文化底蘊”十足。在這里就餐,仿佛置身于晉商時代,體驗著極具魅力的山西文化。通過與做面師傅交流,我們被允許對廚房內的面食制造過程進行拍攝。面食師傅不停地在為我們講授著相關知識,我們也認真的聽著、記著。聽這位師傅說,制作面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他們飛快的用手或捻、或搓、或削著發(fā)好的面,制作著不同的面食。那位做刀削面的師傅,飛快地用手中的工具削著面團,柳葉般的面片落入鍋中,技術之嫻熟令人驚嘆。那位做山西傳統(tǒng)美食——莜面栲栳栳的師傅,迅速地將石板上的莜面捻成柱狀環(huán)形,接著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像蜂窩一樣,技藝之高超令人難忘,讓我們覺得他們做的并不是面食,而是一種藝術。
太原-白家儒
聽完了故事,我們跟隨這位師傅來到酒店的后廚,探尋從面粉到出鍋的究竟。進入后廚,我們按照要求穿上了干凈的工作服,觀看師傅們展示他們的手藝。首先是做刀削面的師傅,左肩扛一個長條案板,右手持專業(yè)的削面刀,上下舞動間,一片片薄薄的面條離開案板飛向了大鍋,鍋里熱氣向上升騰,模糊了我們拍攝的鏡頭,帶給我們獨特的體驗。故鄉(xiāng)的深情是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的,當我們背上行囊奔波在外,想起故鄉(xiāng)時總會有些暖意浮于心頭,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物,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牽掛。在這其中,面食總是山西人最不能割舍的,在我們的記憶里,母親的手總是靈巧的,在她們的手里永遠能變化出各種各樣的面食種類,我們在她們的哺育中,體會到了這份故鄉(xiāng)帶給我們的烙印。山西三千年歷史中,萬千游子在離開這片深愛的黃土地時,總會吃上一碗母親親手做的面條,而在回歸故里時,家里也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在等著自己,騰騰的水汽模糊了游子的雙眼,也浸濕了心中濃濃的思念。
面食,寄托了太多山西人的情感,出生后滿月的慶祝,每年的生日,過年的喜慶,前往異鄉(xiāng)求學前的離別,還有太多太多,陪伴我們的都是傳統(tǒng)的面食,我們就在這一次次的觸動中,升華了對于面食獨特的情感。
太原站-郭佳
離開了山西,離開了我們成長十八年的地方,才真正體會到從小到大吃的面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是山西面食文化調研實踐團隊,我們是黃土高原的兒女。
最初有這個做這個活動的想法是在初入大學的十一小長假,我們幾個太原老鄉(xiāng)一起去外地玩耍。在10月4日沒有安排好行程的情況下,我們幾個人生地不熟,漫無目的地走在一條偏僻的大街上。當時快到吃午飯的時間,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新開的餐館,里面只有兩個客人,但我們的幾碗炸醬面卻等了足足四十多分鐘。端上來的一刻,我的心拔涼,炸醬的顏色淡得和面湯一般,夾了一筷子吃進嘴里,感覺面條比心還涼,不僅面軟而沒有嚼勁,面條過了水之后更少了熱氣騰騰的溫暖的感覺。為了餓著的肚子把這碗面吃了一半兒,實在是難以下咽。頓時想到自己在家鄉(xiāng)吃的面食,我心里想,總有一天,我要讓外省的人都真切感受一下我們山西面食的魅力?斓胶,學校開始了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立項工作,我把我的想法在老鄉(xiāng)群說了以后,有擅長攝影的白家儒和溝通能力很強的弓天嬌,他們倆人與我一拍即合,我們三個便以發(fā)起人的身份,決定展開山西面食文化調研實踐活動。我們,決定為弘揚山西面食文化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忻州站—崔晉青
身為一個地道的山西人,山西面食對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尤其上了大學離開山西之后,這種感受更加深刻。我是吃著由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各種不同的粗糧制作的“栲栳栳”、“魚魚”、等地方特色面食長大的。這些食物的名字可能在外省人看來有些奇怪,但對于我們山西人來說,面食名字代表著家鄉(xiāng)的味道。每當想起這些,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就愈加強烈。
這次我們忻州小隊主要負責忻州地區(qū)面食高粱面魚魚的調研。說起高粱面魚魚,我想我是小隊中最有發(fā)言權的。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忻州,家里的長輩都會“搓魚魚”。記得小時候,每次搓魚魚,我都特別好奇“魚魚”是如何在她們的手下來回滾動而變得越來越長的,左右兩只手各搓5根,一下子就能搓10根“魚魚”,當時感覺真的特別神奇。我有時候也會在這次活動中,我也自己學著搓,從一開始的能搓一根,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搓到每只手3根了!那種喜悅之情是用語言無法描述的。此外,我們一般將高“粱面魚魚”作為款待客人的美食,配著酸菜土豆、羊肉湯吃,十分美味。
忻州站—王晉國
我們做這次社會實踐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山西不只是一個充滿煤炭的地方,它有各種各樣的文化,作為飲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面食文化是山西的瑰寶。我們之所以如此推崇山西的美食,不僅僅是因為它花樣繁多、千變萬化,更因為它在每一個山西家庭的餐桌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我們放學時后,在父母工作完以后,對著一晚熱氣騰騰的雞蛋面,這就是食物中所傳遞的最樸實的情感。
對于我的社會實踐來說,采訪我們忻州地區(qū)的高粱面魚魚只是一個部分。在忻州地區(qū)的實踐中,我們深入了解了這種美食,并希望對它的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就像舌尖上的美食所說,真正的美食都是帶著食客的情感的。朱元璋喝的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就像我們在饑餓中的一碗面條。傳統(tǒng)食物之所以能被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因為它帶著一定的情感,就像在饑荒時的窩窩頭、榆樹子,饑餓、感動、溫情還有各種情感的延伸,這就是我對山西面食的理解,這也是認為有必要做它最重要的原因。
晉城站-閆亞飛
隨著過年的腳步漸漸臨近,我們一行三人來到我的家鄉(xiāng)古城潤城。雖說潤城是我的家鄉(xiāng),棗糕這一地方特色面食我也經(jīng)常吃到,但我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的一次接觸到它的制作。
由于快要過年,棗糕制作這一傳統(tǒng)習俗正在這個文化古城里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制作場地——窯洞,身處庭院中的第一感覺很樸實,親切異于城市帶給人的陌生,不真實。
由于事先同那里的叔叔阿姨打過招呼,一進入窯洞,就受到熱烈歡迎,原本以為制作人手也就三四個人,進去才發(fā)現(xiàn)有十六個人圍著長木桌子坐著,細看才發(fā)現(xiàn)她們竟然分工明確,每個人都在熟練的進行自己的任務。一位工作結束交給下一位,直到最后半成品完成。(之所以叫半成品,因為成品需要經(jīng)過蒸這一環(huán)節(jié))
我又進入隔壁的屋子里,擺放著一臺機器,一位阿姨在熟練的操作著,經(jīng)過和阿姨聊天得知,這是制作棗糕的基礎步驟——和面。隨后我又親自體會了一把制作棗糕的手癮。一上午就在我和阿姨們愉快的交談中度過了。這次活動讓我對家鄉(xiāng)的特色棗糕又有了一種獨特的感情。
大同站-武樂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第一次看完“舌尖上的中國”,一方面被里面各行各色的美食所吸引,另一方面也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有義務為后代記錄下先祖的智慧,這也是我想要參加這個活動的最初目的。后來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的了解大同刀削面的由來與制作過程,與他們零距離接觸,更讓我內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制作過程不足十分鐘,卻依舊色香味俱全,除卻面食別無他選。這是中華大地上美食界的一個特立獨行的分支,值得我們去推廣他。
也許我們的力量微小,但我們的行動有力。就從這里開始一個呼召,晉面晉美晉味道。
【面食文化的社會實踐報告:面對面,晉味道】相關文章:
文化輔導中心暑假的社會實踐報告04-18
大二學生面食銷售實習報告范文12-09
社會實踐報告合集:體驗民俗文化12-09
精選晉祠公園的作文12-07
方便面食品市場調查報告12-02
晉祠作文3篇精選12-09
大學生暑期文化文物館社會實踐工作的報告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