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碎碎念能理解卻無奈散文
家人的碎碎念,你們的心意我理解,卻又無奈
前幾天和父母吵了一架,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離家五年后團聚的溫馨并沒有持續(xù)太長的時間,反而多了些許不習(xí)慣。不得不承認,到了這個年紀(jì)還與父母住在一起是人生的失敗。正常的子女從青春期開始,心理上的叛逆就為自己離家獨居埋下了伏筆。只是自己當(dāng)年僥幸憑借距離的杠桿將叛逆轉(zhuǎn)化成電話兩頭絲絲的寒暄。時過境遷,五年后的自己習(xí)慣了獨立生活,五年后的父母卻依舊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呵護。
離開父母的那一天,自己便不再脆弱,因為不允許。脆弱的人會在獨立的那晚哭泣后變得堅強,堅強人本來就無所謂。我不記得自己屬于哪一種,但至少五年的時間逼迫我學(xué)會憑自己的判斷做決定。離家的日子像石頭,磨掉鐵片上軟弱的部分,剩下的才是利刃。
然而,隨著到家的那一刻,一切又回到了開始。父母心中生活永遠不能自理的自己需要他們來指點江山,你不能11點以后睡覺,你不能上網(wǎng)超過2個小時,你不能只吃茄子不吃苦瓜,你不能飯后立馬吃蘋果……生活習(xí)慣的差異,在離開的歲月里積累,又在這一刻爆發(fā)。你不能說“不”,否則等待你的將是無盡的口水車輪戰(zhàn),因為在他們眼中,你曾經(jīng)是那么地乖巧,那么地聽話,殊不知這些乖巧,早在沒有依靠的歲月里被時間磨平了棱角。
與家人的分歧,通常也不是原則上的問題,而是今天是吃青椒還是土豆的問題,回家的最初幾天,我學(xué)著去順從,因為順從也是讓他們開心的一種方式。隨著時間變長,離別的思念漸漸被團聚的事實所取代,習(xí)慣上的差異才真正顯露出來。父母憑著自己的習(xí)慣來要求你,也僅僅是出于十多年養(yǎng)育的習(xí)慣,然而很多習(xí)慣卻不是那么的重要,甚至荒唐。他們相信一味吃了3個月都沒有效果的中藥可能會在第四個月起效;他們以你胖為理由沒收零食,卻在飯桌上不停勸這勸那;他們相信不吃青椒會造成嚴(yán)重的維生素缺乏,卻不知道橘子里也含有大量維生素;他們會對味精嚴(yán)防死守,理由是不知傳了多少次的“味精有毒論”……一次又一次的碎碎念,不斷刺激著我的神經(jīng),直到爆發(fā)的那一天。
也許看過裸婚時代的人都有體會,一次的爭吵往往是無數(shù)個小小的怨念聚集而成的,沖突雙方都沒有傷害對方的意思,卻總相信對方能夠理解自己的忠言逆耳。而我倒覺得,與家人相處,甚至比與外人打交道更困難,因為與外人打交道,只需要繃著一層笑臉,迎合奉承便是。外人不會以為你好的理由試圖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你,更不會因為你拒絕他的好意而受傷害。而面對親人,拒絕,則親人受傷,接受得多了,自己也會憋出毛病。一次次地“為你好”的背后,是父母肆意侵占你的私人空間。相信很多人都痛恨早上半夢半醒時被人掀開被子大聲吵吵著叫你起床的行為。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卻總招人厭惡。
記得步入大學(xué)的時候,母親對自己說過一句話:“以后常聯(lián)系,也許我們就只有一頓飯的緣分了。”這句話在我心中回蕩至今,卻也蓋不過成長的`現(xiàn)實。自上幼兒園開始,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都不是最長的。幼兒園有老師同學(xué),小學(xué)、初中、高中、大學(xué),乃至工作,與家人接觸的時間都是早飯前、晚飯后,所見所聞,更多受周圍的人影響,世界觀因此不同,價值觀也會不一樣,父母與子女的共識也只能留到一頓晚飯上,觀念差異如此之大,分開住對雙方都是好處,既避免了沖突,又留有親情的溫存。有人說:“子女與父母最合適的距離,是一碗熱湯的溫度”,言之鑿鑿
然而現(xiàn)實卻是:我沒出息地留在家里,我除了沉默與抗議,我沒有別的選擇,有時候,我會在我知識范圍內(nèi)耐心地與他們講解,比如不吃青椒并無大礙、吃不了的東西就扔了,不要勉強、吃味精沒有什么害處……然而,父母聽過之后也多是沉默,因為他們無法迅速地改變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每個人都很固執(zhí),沒有多少人能完全用理性來思考問題,嘗試多次后,我也只能放棄,因為就算再完美的講解,也只能暫緩爭執(zhí)。他們不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我不接受他們的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堅持我的觀點,但不會要求他們按照我的觀點辦事;而父母不但堅持,而且希望改變你。
【家人的碎碎念能理解卻無奈散文】相關(guān)文章:
3.秋,碎碎的念散文
4.碎碎念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