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蘆抒情散文
清晨起來,隨手打開收音機,聽固定的每日一曲,飄入耳畔的是那首熟悉悅耳的歌曲《冰糖葫蘆》:“都說冰葫蘆兒酸,酸里面它裹著甜,都說冰葫蘆兒甜,可甜里面它裹著酸,糖葫蘆好看它竹簽兒穿,象征幸福和團圓,把幸福和團圓連成串,沒有愁來沒有煩……”聽著這暖心的歌曲,心里甜滋滋的。
要說這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小吃了,歷史淵源流長,為大人小孩所喜愛。這冰糖葫蘆幾乎在北方各地都有,而北京的冰糖葫蘆最出名,春節(jié)期間逛廟會,有兩樣東西是大人給孩子必買的,一個是風車,一個是冰糖葫蘆,大家都一定還記得電影《駱駝祥子》里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逛廠甸買糖葫蘆的畫面。
冰糖葫蘆品種眾多,只要是不太大的果子,如山里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甚至葡萄、脆棗、沙果兒、黑棗兒……都可以制成糖葫蘆,而且制作方法特別講究,不僅果子講究去核兒,往往還加入豆沙、山藥、糯米、瓜子仁、京糕、青梅、黑白芝麻等各種各樣的餡。
冰糖葫蘆因串起的果子像葫蘆而得名,也叫“糖葫蘆”或“糖墩兒”,因為“葫蘆”跟“福祿”兩字諧音,自古有吉祥寓意,所以“冰糖葫蘆”聽著比“糖墩兒”更順耳。雖然叫冰糖葫蘆,用的糖其實卻是白砂糖,根本不是冰糖,糖葫蘆好吃不貴,大人孩子都喜歡。
據(jù)說糖葫蘆兒起源于宋代,相傳南宋的某位皇帝的寵妃患病久治不愈,御醫(yī)們束手無策,皇帝無奈只得張榜求醫(yī),有個江湖郎中揭榜進宮,言道:“只要用冰糖與紅果煎熬,每頓飯前服食五至十枚,不出半個月定可痊愈!卑创朔ǚ澈,果然“鳳體”康復了。后來這種服食方法傳到民間,大約是為了吃起來更方便,老百姓干脆把蘸了糖的紅果用竹棍串起來吃,于是就發(fā)明了這冰糖葫蘆。
一般來說,民間小吃都屬于“窮人解饞”的廉價之物,原料盡量便宜,成本越低越好,追求的是經(jīng)濟實惠,可這冰糖葫蘆兒卻是個例外,人家出身挺“高貴”的,傳說它是既有錢又有閑的人“玩兒”出來的。
據(jù)說清末民初的時候,西城有個吳家,是個大宅門兒,家里有個大少爺,看見廟會上有賣糖葫蘆兒的,覺得小商販所制的糖葫蘆不夠精致講究,難登大雅之堂,于是吳大少決心提高糖葫蘆的品位,少爺反正吃飽了閑著沒事兒,就在家“大搞技術(shù)革新”,精研冰糖葫蘆的制作技藝,他犧牲了大量提籠架鳥斗蛐蛐兒放鴿子的時間,終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尖端”技術(shù)——他把最大號的山楂、海棠果給剖開了,把核兒去了,然后填上棗泥、山藥、豆沙做的各種餡兒,這還不算,還要在餡兒上用瓜子仁兒鑲成梅花、方勝、卍字等吉祥圖案,用一尺長竹皮做成簽子穿成葫蘆串兒,然后用銅鍋把上好白砂糖給熬化了,火候自然也得講究,把串好了的葫蘆串兒再往鍋里一蘸,取出來放在抹了熟油的石板上晾涼了,葫蘆串兒外頭就裹上了一層透明閃亮、色澤金黃的冰糖,看上去晶瑩剔透、吃上去蹦脆香甜的精品冰糖葫蘆兒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人家吳大少做這精品糖葫蘆兒也就是一個玩兒,當特色禮品送親戚朋友,嘗到者自然贊不絕口。少爺發(fā)明了這樣東西后,自己頗為得意,親朋的盛贊更使他有些飄飄然,為了“揚名立萬”,后來大少爺又玩起了做買賣,沒事兒的時候就讓下人弄個挑子,挑著他精工細作的糖葫蘆四九城里滿胡同轉(zhuǎn)悠,他還自己跟在后頭大聲吆喝:“葫蘆兒,冰糖的!”據(jù)說那生意是相當?shù)暮,因為不計工本,所以賣的錢自然還不夠本錢,人家吳大少爺并不在乎,就為圖就是這個樂兒。
做糖葫蘆兒是講究手藝的,熬糖要火候兒,蘸糖要手法,一招一式透著專業(yè),就連剔山里紅的'核,也是有個專用工具的。
好的糖葫蘆講究銅鍋熬糖,火候很講究,老了嫩了都不行,老了發(fā)苦,糖色深;嫩了粘牙,糖發(fā)白,不透明,蘸得的糖葫蘆,糖呈淡琥珀色,不能帶苦味兒,更不能粘牙,還講究個“出鋒”,即糖葫蘆上那個長而薄的糖片,越長越薄越透明越好,麥芽糖比白糖便宜,在糖里加麥芽糖算摻雜使假,一旦用了麥芽糖您手藝再好蘸糖葫蘆便出不了鋒。
冰糖去火,山楂消食,山藥健脾,糖葫蘆解饞。糖葫蘆中山楂紅果的最常見,也最好吃,有人非要區(qū)分山楂和紅果兒,我覺得意義不大,冰糖的甜和山楂的酸配合得恰到好處,味道上很有層次感。山藥的糖葫蘆也好吃,妙在在糖的脆和山藥的面兩種截然不同,而兩種口感卻相得益彰;另外,我還特別欣賞荸薺(馬蹄)的,荸薺清淡,突出了糖獨特的香味,口感一流,味道也一流;白海棠的也好,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得一見。其它的如山藥豆蘸的太小,色氣也不好,橘子瓣的又太瑣碎,黑棗的糖葫蘆更是不成章法,舊時有所謂沙營葡萄的,據(jù)說極好吃,我未逢其時,現(xiàn)在可能已成絕響。
不知怎的,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忽然就想起了家鄉(xiāng)的冰糖葫蘆。一想到那晶瑩剔透、酸甜適口的糖葫蘆,不由得齒頰生津。冰糖葫蘆是童年最好的消閑吃食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糖葫蘆的小販。小販把糖葫蘆插在自行車后座的草樁上,幾十根糖葫蘆插在草樁上,如同一個紅艷艷的刺猬,沿街吆喝著“冰糖葫蘆——”急不可待地買上一根冰糖葫蘆,咬下一棵山楂,細細地咀嚼,那脆脆的冰糖在嘴里咔咔地破碎了,那種甜與酸的滋味混合在一起,津液勾起,滿嘴的甜,滿心的甜……
“冰糖葫蘆——冰糖葫蘆——”一陣吆喝聲傳入耳畔,禁不住它的誘惑,我徑直走到那個賣糖葫蘆的小販前,沒有猶豫地挑選了一支純山楂的,因為在我看來,只有山楂的才能配得上冰糖葫蘆,輕輕地咬了一口,很脆甜,很可口,但總覺得少了什么東西,細細回味,哦,原來,這里面少了家鄉(xiāng)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