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訪古散文隨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對于山水古跡也是如此。“塞外小江南”的稱謂,這本身就有十足的誘惑力。夏秋交替的時節(jié),到現(xiàn)代人“詩意地棲居”的集安探訪這一方水土呵護的古跡,翻閱一卷卷石頭刻成的史書,那感覺是在觸摸歲月的根脈,于冰冷的石片間感受到先民的體溫,看到了日益遠去躍動著的刀光劍影。連日來走不出那團濃濃的情結,抑制不住的沖動撞擊著傾訴的閘門。
史書記載,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集安,建造了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平時,高句麗國王居住在建于平原的國內城中,危險時便退居到建造于深山的丸都山城。如此情形,一直延續(xù)到了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
我們訪古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丸都山城。
煙雨中,位于集安城北的丸都山城,這座使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集軍事防御與生產生活功能于一體的簸箕形巍峨古城,歷經千余載風雨剝蝕原貌早已不復存在。但殘垣保存了烽火的記憶,石頭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血性。目前保存下的城墻,高處可達4—5米。殘垣上的石頭雖表面斑斑駁駁,但棱角仍然鮮明。也許只有石頭,才能這樣歷盡滄桑仍以“墻”的姿態(tài)屹立著,使墨寫的歷史生動可感,向后人不停地傳達遠古的信息。
至集安城東龍山腳下,天已放晴,酷似埃及階梯式金字塔的“將軍墳”歷歷在目。
集安古墓成群,數(shù)以萬計。量的積累蘊育了質的突破,始建于公元五世紀初的20代王長壽王的陵墓——代號“將軍墳”,成為高句麗石墓的顛峰之作。
氣勢雄偉的“將軍墳”石墓由精工雕琢的花崗巖石條砌筑,墓高12.4米,墓底邊長31.58米,底面積960多平方米,頂面積270多平方米,由多層石頭逐層內收構成;鶋嫌衅呒夒A壇。沿木制梯至第五級中部,小心翼翼過了甬道,抵墓室,低頭而入,冷氣撲面,內見石棺床兩座,參觀者爭先涌入,人聲嘈雜,難發(fā)思古之幽情,遂悻悻而出。駐足于墓外護墳石前,眼睛不由一亮:卻原來將軍墳千年氣勢不減的謎底在這里!如此巨大的石墓向外的張力如何控制?“護墳石”承擔了風險。每面用重約10噸的3塊巨石保護,四面共有11塊,后面中間缺一,這又是為什么呢?缺石的一面墓表已向外脹出,我正為此擔心,導游稱“不礙事”,想是建墓時工匠就是這樣的設計風格。護墳石呈原始形狀,雖不甚規(guī)則,但卻似威儀嚴整的'衛(wèi)士,默默地守護著王陵的尊嚴。
尤其令我驚詫的是,“將軍墳”并不是最大規(guī)模的石墓,而所用巨石(如將軍墳藻井上的石蓋,平面達60余平方米,重約50噸),都是從20多公里以外的采石場運來,其艱辛可想而知。作為統(tǒng)治者,生前窮奢極欲,死后極盡哀榮,他們希冀用石頭壘筑不朽的奇跡,讓后人世代瞻仰,而這輝煌的背后,是民工們的斑斑血淚!也許連統(tǒng)治者都覺得過于耗費,也許國力不濟,“自此石造陵墓不見于高句麗諸王陵”。如果將建王陵的財力物力用于國防或發(fā)展生產,高句麗說不定會更強盛些。作為歷史遺跡,將軍墳留下了一個王朝的背影,更是先民建筑藝術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形式”遠比“內容”更具有吸引力。正如人們詛咒秦始皇的暴虐,但并不影響對長城的景仰。登石墓參觀前,游客們紛紛蹭去了鞋上沾的泥土,目睹這個細節(jié),我感到由衷欣慰。
訪古的最后一處景點是“好太王碑”。
為紀念高句麗第十九代王而建的好太王碑,建于公元414年。記載了好太王的文治武功和奇妙的傳說。碑由一方柱形角礫凝灰?guī)r稍加修琢而成,現(xiàn)置于碑亭之內。這種取自天然,仍保持原來模樣的石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獨具一格,堪稱刻在石頭上的歷史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珍品。
關于好太王碑的保護,可謂一波三折,回顧起來耐人尋味。好太王碑濃縮了一個民族的歷史,但卻不幸曾被歷史遺忘,默默地立在荒煙蔓草之中,碑身長滿青苔;并因保護處置不當,受到人為損傷。石碑上記述了一段高句麗與倭寇的戰(zhàn)事。日本人占據(jù)朝鮮期間,曾試圖將這塊碑搶去,但因當時清朝官員極力保護而未能得逞。好太王碑不是一塊簡單的石碑,不僅僅是一件藝術雕刻,更是一尊發(fā)人深省的警鐘,像好太王碑這樣的好東西,我們不能總是在貪婪的鄰居覬覦之后才學會珍惜,才加以妥善的保護。
整個上午,在興奮中度過。而略感不足的是,我們只是挑了幾處“保存完整的”探訪。其實,已成為廢墟的,再看一看,說不定更能加深對歷史的了解與認識。
古希臘人說他們得意的三樣東西是:陽光、海水和石頭;不知集安人會有怎樣的說法?
在集安歷史遺跡間逡巡,隨處可見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或筑為城垣,或壘成點將臺,或刻銘功碑……不論怎樣,正如一位作家所說:“每一塊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頭,其實并沒有死亡,他們猶然帶著昔時的氣息,它們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都是歷史的表情”。我愿接著他的話題補充一句:對于那些有著鮮活生命的石頭,那些演繹了燦爛歷史文化的石頭,我們千萬輕慢不得!
【集安訪古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3.散文隨筆
4.雪夜散文隨筆
5.梁實秋散文隨筆
6.學會散文隨筆
7.大佛散文隨筆
8.《序》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