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
春天來了,小樹發(fā)出了新芽。樹葉經過了冬天的孕育,現(xiàn)在終于發(fā)出了新芽。柳樹也長出了嫩芽,芽嫩綠嫩綠的,長滿了枝條。風一吹,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正翩翩起舞。關于春天很多名家也用自己手中的紙筆去描寫過,繪畫過。因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的優(yōu)秀例文,以供各位參考。
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篇1
春風吹臨的湖畔
古清生
春天來臨了么?走在柔軟的田膛上,南國水鄉(xiāng)略帶點兒水腥味的親切無比的氣息迎面撲來,我恍若置身于夢里,走在童謠之中,一年來南北奔波而積淀的倦意,便是在這里消融。想起來,我是業(yè)已很久的時間里沒有這樣在鄉(xiāng)村的田野里漫步了,一顆在旅程中奔忙而干渴的心靈,就在略帶點兒水腥味的春風里被滋潤,被撫摸。
我這樣感覺到春風的吹臨,在著名的梁子湖畔,在武昌魚的故鄉(xiāng),一些綠絲絨般的嫩草從田膛的兩邊生長出來,點點的黃花漫不經心地開放在曠野里,地米菜也綻放開米粒一樣潔白的小花,水鳥們成群地從湖面上飛來,落到空曠的荷塘里,驚得悠游的小魚兒慌慌張張地鉆入到去冬干枯的荷葉下,更有牧童騎著水牛悠悠地走來,馱著西邊湖的盡頭那一輪巨大的正要沉落的夕陽,馱著濃濃的鄉(xiāng)情。
有什么更能表達我的心情呢?望著向晚的湖水,春風撩動著我還年輕的心兒,如孩童的小手。季節(jié)已是對我敞開了最溫柔的胸懷,就像以往的春天,就像我年少時一樣,就像女兒嬌柔地在我的懷里廝磨。這就是我的南國呢,白亮的水,柔柔的風,清清的帶點兒水腥味的氣息,這就是我的日夜的思念。南國的游子,終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jié)回到故里,而又將在最初的.一個季節(jié)離別,生命中果真注定是要如此的別別離離么?我是說不清了。
我只喜歡這樣一個季節(jié),喜歡在向晚的湖畔漫步,喜歡綠絲絨般的嫩草和漫不經心開放在田野里的小小的黃花。所有這些,它都是我生命里的閱歷,是我的成長的歷程中的風景。我無法不親近它,我知道它在某種程度上,已是我生命的維系,我在它的身邊讀書的歲月,成長的歲月,采礦的歲月,構筑了我生命的有機部分。我擁有了這些,我知道我會帶著南國的夢走遍天涯。然而天涯,又是走得盡的么?有一種甘甜,又有一種惆悵,歲月終是要在旅程中走完,而道路很長。
但終究是又一個春天來臨了阿,所有的人,都是要喜歡這樣一個春天吧,這樣一個祥和的春天,這樣一個綠絲絨的嫩草一般充滿著生長的渴望的春天,它呼喚我們去勞作、創(chuàng)造和思想。所謂的歷史,怎么可以去除這樣一點點的景色裝點呢?平常的人,綠絲絨般的嫩草,漫不經心開放的小黃花,清苦中綻放點點喜悅的馨香的地米菜,還有吹臨到湖畔的春風,那些天使一般的水鳥,這都是無法去除的呀。因而漫步到這里,我那顆經久地漂泊的心,也輕輕地舒坦了,像草兒,像花兒,像魚兒鳥兒回歸了自然,回歸了春天,回歸了南國的水鄉(xiāng)湖畔。我想我再度別離的時候,除了這份心情永駐了這里,我還有什么最珍貴的憶念?
春風吹臨的湖畔,果真是一個好的去處呵,去到了這里,便是找回到被風塵幾近湮沒的真誠。所以在揮手作別的時候,我仍轉過身來,面向著梁子湖這片大水,作長長的凝視,我不知道經它的洗滌,我的精神是否也與它一般的清純,但我只要這樣的凝視,久久,梁子湖的一片波濤便會涌上我的心頭,我也只要這樣的一片波濤,一片碧藍而清純的波濤,有什么樣的干渴能夠擊敗我呢?
那么,春風吹臨的湖畔呀,請允許我從這里取走這樣一片波濤吧,讓我?guī)ё咭粋永永遠遠的南國的記憶。
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篇2
錦江春色來天地
鐘樹梁
——杜甫草堂游記,為紀念杜甫誕生1250周年作
“錦江春色來天地”,才過了元宵燈節(jié),成都巳經是著濃如酒了。
成都郊區(qū)大部分是蔬菜田,一望無涯的各種菜蔬,蔥蔥蘢蘢,油光水滑,像綠色的絲綢覆蓋了大地。偶有一兩塊油菜田,像黃金的島嶼呈現(xiàn)在綠渡中間,黃燦燦、金晃晃地射人眼睛,越顯得春光明媚。“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官到洗花溪”(陸游詩)。浣花溪,百花潭,樹密而水清。溪水曲折縈回、饒有情意地穿流在菜田花樹之間。兩邊岸上,新栽的楊柳枝枝弱,才發(fā)芽幾天就拋出了萬縷綠絲,好似十五、六歲的少女,希發(fā)于陽光之中。“村村自花柳”,我傍著清流,來到了草堂。
成都春濃,草堂的春色更濃。高大的楠木、松柏和許多經冬不凋的喬木,各以它們高標挺秀的老干新枝伸向天宇,灑下了滿園綠陰。草堂民族形式的平房建筑,亭臺廊館,都靜幽幽地前庇在大木千章之下。工部飼后面有萬竿修竹,“蒼翠拂波濤”,綠條搖動,白云在上面飄流,遠遠望去,似乎是綠波中的點點歸帆。竹外的桃花、李花、玉蘭開得正好,光艷照人。草堂里的密葉繁陰,調花亂蕊,把玻窗、畫屏都映照得五彩斑斕。我特別留意的是那些消木樹。草堂內外約有五千株梢木樹,是成都市少年兒童在好幾年前為了體現(xiàn)“榿林礙日吟風葉”的詩意而栽種的。果然,“飽聞梢木三年大”,它們早已成林;春天,又長出了新的嫩葉。我想當年種樹的少年兒童,大概也快要長大成人了吧?
這時游人不多,草堂分外寧靜。只聽見春鳥飛鳴,樹葉低語和參觀者偶爾的一兩句交談聲。“心清聞妙香”,不知從哪兒吹來了一陣陣的香風,——這是幽蘭的芳香。我們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升堂(詩史堂),入室(杜甫紀念館)。
杜甫紀念館的一部分展室內,全是杜甫詩意畫。一跨進門來,就走入了一座藝術之宮。這兒是具有特殊新穎色彩的畫廊。集眾家的手筆,繪出一人的詩意,反映了公元第八世紀唐帝國的一個動亂時期以至漫長的中國封建主義時代。它們記錄了祖國壯麗的名山大川,淳厚的民情風俗;描繪了在殘酷的封建壓迫下勞動人民傷心修目的景象和封建貴族荒淫無恥的生活;也畫出了詩人筆底的成都草堂和栩栩如生的花卉、翎毛。
社甫的集子內有不少題畫的詩,但詩人絕不肯僅僅為應酬而作。在一幅佳作的面前,他總是“興與煙霞會”,“對此興與精靈聚”,那么地聚精會神,刻意創(chuàng)作,對畫題詩。而我們的畫師也“不是無心學”,特別是解放后的畫家都是有心人,都能深切體會詩人的愛憎,對詩情詩意,心追力摹,傳神于丹青,為詩作畫。詩情畫意兩相結合,使你流連觀賞,舉步難移。
我驚佩干《又呈吳郎》的工細。這幅畫把詩人晚年更加同情貧苦人民的深厚感情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了出來。堂上,詩人似乎在勸說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不為困窮寧有此!”堂下,“無食無兒一婦人”,手持竹竿,背倚棗樹,似乎在窺察堂上的動靜,有所希冀也有所畏懼。但是詩人懇摯的姿態(tài),使人感到堂上堂下,了無遮攔,詩人的感情與人民的感情正相交流。“只緣恐懼轉須親”,從前讀此詩如聞其聲,現(xiàn)在通過畫師的創(chuàng)造,更使人觸摩到詩人對窮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無限體貼的偉大胸懷。而詩人周覽字內,“正思戎馬淚沾巾”的精神也溢于紙上了。已故的齊白石老人,九十四歲時畫出了詩人在草堂所吟的詩“細雨魚兒出”、“批杷對對香”等四幅詩意畫。其中的“枯棕”,本是詩人寓意之作,刺剝削者剝民有如剝棕,使本具歲寒之姿的棕櫚,競先子蒲柳而凋喪。這張畫難于落筆的地方是一個 “枯”字,尤其是要通過“枯棕”的表現(xiàn),反映出詩人“使我沉嘆久”的心情。我們的老畫家意在筆先,蒼勁的幾筆飽含怒意,并題上杜甫詩句“有同枯棕木”,掌握住了這篇詩的精義所在,給人的啟發(fā)不少。而“荔枝”一幅,朱實累累,豐腴可愛,畫的是《病橘》詩中的兩句詩意:“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它有著深廣的歷史意義。兩句詩一經題在紙上,荔枝的顏色愈鮮,而封建統(tǒng)治者的齷齪荒唐便愈覺可憎。詩畫相成,達到了血肉不可分離的境地。
草堂管理處搜集并征求了杜甫詩意畫和墨書數(shù)百件,新作品還在源源而來。我們的畫家用他們風格各級的畫筆,縈繞著歷史的風煙,映帶著草堂的花月,更蘊含著偉大詩人的激情和血淚,繪制出了各有特色而又統(tǒng)一于杜詩的總的情意中的詩意畫;構成了琳瑯滿目。百花齊放的民族畫廊,亙古常新的錦江春色。
看了詩意畫,時已當午,窗外的陽光分外耀眼,我的心里也感受到一種巨大的熱力。想到我們的詩人最偉大的地方就在干他的“熱”。那一種意老愈摯也愈者愈熾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熱”。從詩人幾十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人深深感到他對祖國、對人民、對家人故舊、對文學藝術莫不是滿腔熱情,滿懷熱望;有時他悲歌流涕,也流的是滿眼熱淚。
詩人火一般的熱情,植根于他對祖國、對人民一往情深、真心真意的愛;植根于他的強烈的愛憎和分明的是非感。如果說詩人早年的“窮年憂黎元”、“下憫萬民瘡”,基本上還是站在客觀立場上的熱烈的同情心,那么,在被遣歸家后的“請為父老歌……四座淚縱橫”,已進一步趨向于人民。在成都時,遭田父強邀飲酒的“故起時被肘”,以至在夔州時對一貧老婦人的“只緣恐懼轉須親”,則是更進一步地與因父野老親如摯友并感到與窮人有相同的命運了!
詩人對人對物也都是熱其所當熱。他對李白是極熱的。那不僅因為“白也請無敵”,清新俊逸,令人傾倒;還更由于李白的“嗜酒見天真”;由于李白的蔑視一切權貴,佯狂可哀;由于“世人皆欲殺”。他對自己的妻子是熱的,那也不是一般的“篤于伉儷之情”;還更由于“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遭逢亂世,同受苦難的命運,把他們的心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草堂內的花木禽魚,都得到詩人親手的培植和愛撫,高楠,丁香,黃鶯,蜻蜒,他都巨細不遺地為他們唱出贊歌;而“新松恨不高千尺”,雖然這是有寄托的詩句,但詩人對于良木嘉樹無比熱愛的心情也情見乎詞了。
詩人對詩歌創(chuàng)作是熾熱的。他的熱誠真到了“詩成泣鬼神”的程度。詩人是以詩為史,將身許詩,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自覺的、極強烈的責任感,這是與封建社會里的不少士大夫大異其趣的。他曾說,他“不敢廢詩篇”。請聽,這是何等堅決的、出自內心的詩的誓辭:只有忠于祖國和愛人民的詩人,才會對詩歌如此的熾熱。而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學詩猶孺子”,“新詩改罷自長吟”,“語不驚人死不休”:十分的虛心,百倍的努力,絕對的執(zhí)著,無窮的愛和火熱的心!
詩人縱使在“羈旅病年侵”、“天地日榨羌”的窮途末路中,對祖國和人民也依然滿懷著熱望。詩人垂老之年,雖然情緒有時不免衰颯,但是壯心未已,希望人民過幾天安樂日子的迫切心情從總的說來是至死不衰的。詩人在草堂所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種宏偉的志愿是不用說了;在夔州所寫的“安得務農息戰(zhàn)斗,普天無吏橫索錢”,這種偉大的幻想也不用說了;就是在湖南所寫的《鳳疾舟中伏枕書懷》這一篇絕筆之作也還諄諄道及“公孫仍恃險,侯景來生擒”,疾恨于楊子琳、臧價等一般亂世軍閥,隱然有投畀有北、拔亂反正的殷切期望。
詩人的熱淚總是流向國家人民,“少陵野老吞聲哭”,“痛哭松聲回”,都不是絕望的眼淚,在涕淚長流中更認清現(xiàn)實,關懷祖國,靠近人民。而“鄰人滿墻頭,感嘆亦虛欷”,“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更是與人民的熱淚相交流。晚年登岳陽樓,戎馬關山,憑軒流涕,這是我們的詩人把幾十年的家國憂傷之感和千萬人民的號泣痛苦之情,凝聚在一把眼淚之中而灑向白浪滔滔的洞庭。使人悲歌,使人慷慨,給人以沖擊、鼓舞的力量,這一把眼淚,它蘊藏著多么巨大的熱力啊!
詩人也有“冷”的一面。那是對那些不仁的貴人,炙手可熱的權臣,縱暴殺人的將軍,酒肉腐臭的朱門和黃金浪擲的惡少。總之,是當時封建朝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那些殘民以逞的“鷗梟”、“虎狼”之徒。對于這些人,詩人完全不是什么“溫柔敦厚”、“寬厚和平”,他是“嫉惡懷剛腸”。對人民越熱,對這些人越冷。詩人對他們是冷眼相覷:如說,“唐堯真自圣,野老復何知?”“自古圣賢皆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而更多的時候是出之以冷嘲,予以無情的揭露:“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是刺明皇、貴妃,“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是刺朝廷諸大臣。再如“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克長嘯,我前狨又啼”,這更把黑暗社會陰森恐怖的形象描繪無余。有時簡直是橫眉冷對:“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我行我素,寧死不移的精神也躍然紙上。至于“惡竹應須斬萬竿”,則是對殘賊之人大張撻伐、除惡務盡的戰(zhàn)斗精神的充分流露了。
詩史堂上懸掛著陳毅同志的一副對聯(lián),就是杜甫的這兩句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皮須斬萬竿”。陳毅同志認為這是杜甫最好的.詩。由干歷史條件的限制,詩人未能徹底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未能深察人民痛苦的根本原因,這也表現(xiàn)在某些詩篇上。但是,這不過是熒煌光焰中的幾點輕煙,減不了杜詩的光采。“不廢江河萬古流”,我們的詩人以詩為史,秉筆而書,翻起了詩歌藝術上的熱浪和巨瀾,波商云麗,源遠流長,而沽丐無窮。詩史堂的正中有朱德委員長撰書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是對詩人最恰當?shù)脑u定。
紀念館內還陳列著毛主席來游草堂的一組照片。毛主席的來游,給草堂帶來了光輝。草堂和紀念館正是在黨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下而得到發(fā)展和建立起來的。為了了解近一兩年來草堂的進展,我又來到草堂管理處。
草堂管理處同整個草堂一樣,也是春色與詩意交融。管理處的后院內有一樹盛開的垂絲海棠,嫩綠的葉子陪襯著粉紅的花朵,千絲萬蕊,臨風搖曳,它的右上方是置書萬卷的藏經樓。上面幾間平房窗明幾凈,墻壁上滿是杜甫詩意畫。管理處的同志熱情講述了近年來草堂的新發(fā)展。
草堂現(xiàn)有自宋迄今的社詩注木155種,連同其他有關杜詩的圖書共400多種;拓片、實物、詩意畫、法書等各項文物2200多件。每一種書和每一件文物都來之不易,由于管理處的辛勤搜集和全國各地的積極支持,才使他們薈萃一堂。其中如元刻杜詩多種和明人畫《飲中八仙歌》都是海內僅存的珍品。藏經樓寬敞幽靜,詩卷與文物相倚,有如“珊瑚碧樹交枝柯”。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既要整理文物,布置展覽,編輯資料,培養(yǎng)花木,還要接待從全國以至世界各地不遠萬里而來的參觀者,幾年來接待的客人數(shù)以萬計。他們還要解答來自各個方面所提出的有關詩人及其作品的種種問題,逐漸形成社詩研究的一個中心點,充分發(fā)揮所藏資料的作用。又還要“重尋子美行程舊”(陸游詩),親到各地探尋詩人的遺跡、遺事。目前除陜北和甘肅還沒有直接派人去過外,其它凡是社甫走過的地方,都已經“步蝶隨春風”,一步一探尋,發(fā)掘和搜集到的“地下礦藏”與“口上碑文”不少。他們還愉快地擔負起傳播和普及歷史文化的責任,使杜詩精華為廣大勞動人民所掌握和吸收,詩人的高貴品質為人人所了解和學習,以促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發(fā)展。除安排各種展覽和出版通俗讀物而外,還經常組織賽詩會、賽畫會、賽歌會,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熱鬧非常。今年紀念詩人誕生1250周年,他們還有一系列動人的計劃。我深深感到:他們工作的嚴肅、活潑、新鮮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本身就是一首好詩。
情著激動的心清,我來到工部飼內詩人的塑像前,從祠內望出去,草堂真是風日清美,花木鮮妍,房舍整潔,文物粲然。在我眼前忽然展開了我童年時候來到這里的景象:塑像還是這一座,顏色卻舊得多;草堂內有十幾張茶桌子,幾個和尚在賣茶;草堂各處的墻壁都被污損,竹子樹木也被雕壞,寫滿了某些游人的“大作”和“大名”,甚至詩人的衣衫也被涂抹和刻削。我至今還記得我的父親游草堂詩中的一聯(lián);“煮茗嗔僧懶,題詩笑客勤”。我的眼前又展開了另一番景象,那是解放前夕的草堂:花木被摧殘了,楹聯(lián)被燒毀了,詩人一身難保,塑像也被破壞了,詩史堂變成馬圈,工部祠住著傷兵,革深沒胚,游人絕跡。當時的人曾有這樣幾句形容的話:“草堂草堂,有草無堂;臒熉,敗壁頹堂。”
我更想到1200年前,詩人始到成都,“主人為1、林塘幽”,得到幾個朋友的幫助,在草堂定居下來?墒遣萏玫男藿ǎ饕强克约旱膽K淡經營。他常常寫信出去覓桃樹,覓梢木,要松樹秧子,要綿竹,自然有送來的也有未送來的。他在草堂的一段時間,雖然錦里春光爛漫,花柳無私,但是“恒饑稚子色凄涼”,也常常廚灶無煙。最后不得不被迫離開。1200年后的今天,“為卜林塔”的主人,卻是新中國人民;杜甫草堂雖然處在成都一隅,卻為全國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所想望;草堂的光輝照耀著世界上為人民的事業(yè)而歌唱的進步的詩壇。波蘭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題字說得好:“中國人民把詩歌放在這樣高的地位,這點很重要。”是的,只有今天的中國人民才真正懂得詩歌的巨大意義,更加熱愛為人民說話的詩人,才會把詩歌放在這樣高的地位。我們今天才可以說:“杜甫草堂天下稀”。
我仿佛看見,詩人杜子美已經離開了自己的座位,他走向眾多詩人群中,他在傾聽賽詩會上宏亮的誦詩聲,他在觀賞眾美如云的詩意畫,他在撫摩少年兒童為他栽種的青青的槍木。一千二百年間事,有如噩夢初醒。他驚嘆于今天才真正是“錦江春色來天地”,他迎著春光,離開了草堂,經巴峽,穿巫峽,下襄陽,向洛陽,重游齊趙,再歷咸陽,他的足跡遍于中國。他要把自己的第二度生命再獻給祖國,獻給詩,他將以自己的凌云健筆,“毫發(fā)無遺憾”地寫出波瀾老成的格調,最清最麗的詞句,為偉大的新中國寫出最新的篇章。
1962.3.25
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篇3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來就不長,還往往被狂風給七手八腳的刮了走。濟南的桃李丁香與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黃風吹得一干二凈,地暗天昏,落花與黃沙卷在一處,再睜眼時,春已過去了!記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開的時候,也就是下午兩三點鐘吧,屋中就非點燈不可了;風是一陣比一陣大,天色由灰而黃,而深黃,而黑黃,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兩株紫丁香,花已象煮過一回,嫩葉幾乎全破了! 濟南的秋冬,風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無從說起。
濟南的三大名勝,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響亮好聽!一聽到“大明湖”這三個字,便聯(lián)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現(xiàn)出一幅美景來。事實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現(xiàn)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壩劃開的多少塊“地”。“地”外留著幾條溝,游艇沿溝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無波。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景,只見高高低低的“莊稼”。艇行溝內,如穿高粱地然,熱氣騰騰,碰巧了還臭氣烘烘。夏天總算還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總能聞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綠葉兒。春天,則下有黑湯,旁有破爛的土壩;風又那么野,綠柳新蒲東倒西歪,恰似掙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話雖如此,這個湖到底得算個名勝。湖之不大與不明,都因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 “地”都收回,拆開土壩,挖深了湖身,它當然可以馬上既大且明起來:湖面原本不小,而濟南又有的是清涼的泉水呀。這個,也許一時作不到。不過,即使作不到這一步,就現(xiàn)狀而言,它還應當算作名勝。北方的城市,要找有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滿可以不算數(shù)兒,配作個名勝與否簡直沒多大關系。因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難找的東西呀。水,可太難找了。濟南城內據(jù)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還非有個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 ,這個湖是少不得的。設若我們游湖時,只見溝而不見湖,請到高處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大明湖;城外,華鵲二山夾著彎彎的一道灰亮光兒——黃河。這才明白了濟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
況且,湖景若無可觀,湖中的出產可是很名貴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提起來便念叨那里的龍井茶,藕粉與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么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蓇葖出賣,在北方大概只有濟南能這么“闊氣”。
我寫過一本小說——《大明湖》——在一二八與商務印書館一同被火燒掉了。記得我描寫過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詞句全想不起來了,只記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給我畫過一張油畫,也畫的是大明湖之秋,現(xiàn)在還在我的屋中掛著。我寫的,他畫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這里大概有點意思。對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濟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無風,處處明朗。這時候,請到城墻上走走,俯視秋湖,敗柳殘荷,水平如鏡;唯其是秋色,所以連那些殘破的土壩也似乎正與一切景物配合:土壩上偶爾有一兩截斷藕,或一些黃葉的野蔓,配著三五枝蘆花,確是有些畫意。“莊稼”已都收了,湖顯著大了許多,大了當然也就顯著明。不僅是湖寬水凈,顯著明美,抬頭向南看,半黃的千佛山就在面前,開元寺那邊的“橛子”——大概是個塔吧——靜靜的立在山頭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還生著短短的綠葉。往南往北,往東往西,看吧,處處空闊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這時候,我們真得到個“明”字了。桑先生那張畫便是在北城墻上畫的,湖邊只有幾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藍色,柳葉兒半黃。湖外,他畫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聯(lián)成一幅秋圖,明朗,素凈,柳梢上似乎吹著點不大能覺出來的微風。
對不起,題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卻說了大明湖之秋,可誰教亢德先生出錯了題呢!
【名家描寫春天的文章】相關文章:
名家的春天的文章04-04
春天的名家名篇的文章04-04
名家關于春天的文章04-04
名家有關春天的文章04-04
名家勵志文章04-03
寫景的文章名家名篇02-20
作家描寫春天的文章04-03
關于描寫春天的文章04-05
外國描寫春天的文章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