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综合网站|精品国产自在免费观看|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ul id="2t14e"></ul>
  • <blockquote id="2t14e"></blockquote>

    1.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

      時間:2024-10-13 12:12:11 勵志文章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1

        把自己的悲歡喜樂建立在外界的力量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

        我的房間在香港這座水泥森林里的21樓。小小的一個房間,忙起來的時候把東西堆得到處都是。窗外的燈火變成了海市蜃樓,夜晚聽得見呼嘯又張狂的風聲。而那張單人床墊,就變成了一座小小的孤島,我待在孤島上,什么也不想說。

        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

        剛上大一的時候,微信里每天都陸續(xù)增添著好友。我忙著記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樣子,還有他們的專業(yè)和家鄉(xiāng)。香港那時候是盛夏,潮濕悶熱的空氣,不認識的路牌,還有面無表情步伐匆匆的人群。盛夏在我的記憶里是這樣子的:有特別明亮的陽光和溫柔的云,植物盛放的氣息彌漫在空氣里,我抱著用勺子挖了一半的西瓜,跟好朋友商量著去看一場喜歡的電影。歲月在這里氣定神閑,而未來太遠了,懶得去想。

        但我拖著兩個大大的箱子,跌跌撞撞地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周圍是聽不懂的語言。我發(fā)現(xiàn)融入這件事情很難,所以只好趕快找到跟我一樣的新人。生活里一下子涌入了好多新面孔,忙著約飯,忙著參加新的聚會,忙著尋找共同的話題。這個過程對于我來說是一件特別難,并且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的人際交往能力極差,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屈指可數(shù),有臉盲癥,跟不熟悉的人聊天常常冷場,那個時候的尷尬長得像一個世紀。

        后來周圍的人慢慢形成了三三兩兩的小群體,所以我放棄了。做人嘛,最要緊的是開心,干嘛非要強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告訴自己孤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它是生命的常態(tài),沒有人能夠陪你一直走下去,也沒有人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我開始學著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泡圖書館,一個人逛銅鑼灣。很多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好難,深夜剛趕完的essay遇到電腦死機不知道該怎么辦;地鐵站里迷了路,來來回回繞了好幾圈;寧愿好幾個小時解一道數(shù)學題也不去問別人;下雨的時候忘記帶傘,飛快的繞過前面慢悠悠牽手走路的情侶跑回家。那個時候我會覺得,為什么在人生打怪升級這件事上,一上大學就提高了這么多難度呢。

        最難熬的應該是20xx年的春節(jié)。那個春節(jié)我沒回家,在空曠的樓道里走路都能聽見回聲。我的手機里熱鬧得像另一個世界,我給自己煮了幾顆水餃,督促自己早早睡覺,讓時間過得快一點。

        在最開始的階段,一個人的時候吶,會有一個特別明顯的軟肋。任何對你關切陪你聊天兒的人,都會占據(jù)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你開始對這件事情習以為常,并且慢慢顯露出你的壞脾氣,然后被突如其來的告別打了個措手不及。

        “涼風有信。季節(jié)的變化正如人生里的那些盛大的無常與交替。你順應了,也就安靜下來!

        后來我慢慢習慣了一個人,甚至有點兒享受這件事情。因為把自己的悲歡喜樂建立在外界的力量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阿。

        我把一個人生活的這個領域漸漸拓寬,開始試著一個人旅行。大一的暑假我去臺灣環(huán)島,拖著四十斤的大箱子自high了十五天。在臺東趕上了草間彌生亞洲展的末班車,在嘉義迷路時候,看到了二手書店皇冠出版的三毛,和青旅碰到的姐姐一起去坐阿里山的小火車,在墾丁沒人的公路上騎著機車撒歡,還有伯朗大道一望無際的麥田。我每天都一個人,大多時候抱著谷歌地圖低頭認路,或者走累了休息的時候跟坐在同一張長椅的人聊天兒。

        有時候的確是會覺得,這么好看的景色要是有人跟我一起看就好了呀。但是當日子因為陌生人的善意變的柔軟又明亮起來的時候,又會覺得,也許目前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呢。印象最深的是在清邁,晚上餓了出去找便利店。跟一個在路邊彈吉他喝啤酒的旅店老板問路,然后老板就坐在路邊,給我邊彈邊唱了一首鄧麗君。那天晚上的星星又閃又亮,吉他真好聽。

        相比一群身邊陌生又模糊的面孔,那些豐盈了記憶的一面之緣,才是最珍貴的東西。人是群居動物,也許在這個時代里,社交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但疲憊而龐雜的社交,會讓人沒有時間去好好認識一下自己。

        一個人的成長相比于一群人來說,是更快速而且記憶深刻的。我們比自己想象的要勇敢,以及世界比它自己表現(xiàn)得更可愛。我也不能特別準確的定義成長的標志。但就現(xiàn)階段來說,成長大概是,從挫敗感中無需他人的安慰,愈合的越來越快;某個時刻心里有一場海嘯,但是什么也沒說;身體有任何生病的信號時立刻吃藥;督促自己按時吃飯才能有力氣做需要完成的事情;不會因為身邊的人走或而損失生活的品質。

        我租在21樓的那個小房間,還是像一座孤島。晚上我在只能進一個人的小廚房里,用一只小小的鍋煮剛好一碗的韓國拉面。橘黃色的燈光和窗外星星點點的燈光一樣暖,我開了收音機,聽廣播里面的人說你好。

        后來一個人經歷的越多,就越信奉兩句話。第一句是,Everything will be fine。第二句是Tomorrow isanother day。遠方還是要一個人走的。每一條未知的路都有未來,而未來是嶄新的,并且閃著光。

        “很多人離開另一個人,就沒有了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2

        螞蟻精神,盡自己的努力往前爬

        小時候趴在地上看螞蟻爬,先是覺得好玩,慢慢也有過若有所思般的感觸,F(xiàn)在快進不惑之年了,閑來枯坐,便翻揀出那一幕來回味思量,忽然也有了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般的體悟。盡管不登大雅之堂,記下來權當作光陰流淌過去的印漬。

        要是把人比作螞蟻,不,我是說,要是人像看待螞蟻一樣看待自身,那么,人活在世上,就好比一只螞蟻在沙地上爬。沙地的盡頭是什么?沒有誰能回答。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墳墓。

        人生就是生與死之間相隔著的一段途程。

        螞蟻從來不去顧及前面會是什么。它只顧低著頭朝前爬去,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在沙地上留下一串或規(guī)整或歪斜的痕跡。人看到這痕跡,會說,一只螞蟻從這里爬過去了。這就該看作螞蟻生命的`價值。

        人呢?為什么非得確信前面一定有花園,花園里有鳥語熏風,有鮮花綠茵,有人鼓掌還有人歡呼,才肯花點力氣朝那里爬去?對這些人來說,最終爬向哪里,不容置疑地就成了判斷人生有否價值的標準。對于人身后留下來的腳印和痕跡,倒沒有多少人投去關注的一瞥。

        人活在世上,就該象螞蟻那樣盡人的本份朝前爬去。一路上,自然會在身后留下一串腳印。這就是人生價值的真所在。不然的話,人只配趴在原地不動。沒有誰能擔保前面一定是花園。

        接著把人比作螞蟻。當一只螞蟻剛從洞里爬出來的時候,身無負物,輕松自如。它一路爬去,看見一粒米粒,就噙起來放到背上;遇到一片樹葉,也噙起來放到背上;碰到一根草莖,還是噙起來放到背上。

        在人的字典里,這米粒、也許就是一個職位一個頭銜;那樹葉,也許就是一個什么家的聲譽;那草莖、小石子呢,也可能就是一大筆錢,或者一次出國考察的機會……

        或問,身上什么也不背的螞蟻,世上可有?

        確實沒有,也不可能有。不過,身上背著是一回事,心里是否背著,則是另一回事。傳說兩個和尚趕路,趕到河邊恰遇一場大雨。一個婦女淋得濕透,在河邊瑟縮發(fā)抖。和尚甲斷然將她抱起,涉過河去。和尚乙對此始終耿耿于懷,夜晚投宿某旅店時終于按捺不住,問道:“師兄,佛門戒近女色,你何以將那女人抱起,有肌膚之親呢?”和尚甲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至今還背著?”背上越是沉重,心里就越是要放下,要做到這點,除了不把那些勞什子當回事外別無他法。可惜我們見到的,是太多的背上背著,心里更背著,而且背得更重。更慘的是本來自己背上不曾背著,看見別的螞蟻背著,便臉紅心熱,心里便猛然背上了十分!

        從心里卸下那些勞什子,人就會多一些放開,多一些清涼,多一些閑適,多一些自由自在與輕松。

        把人比成螞蟻,不是對人的蔑視和自輕自賤。恰恰相反,這是對人的抬舉。

        螞蟻只是按照它的本份活著。它勤勞、刻苦、堅韌、節(jié)儉,它從不發(fā)表宣言,更不自以為是,舉起兩根觸須作為炫耀的旗幟。

        人呢?天地間像螞蟻這般本本份份活著的,真該為他們矗一座碑,就寫四個字:螞蟻精神。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3

        成不了優(yōu)秀的別人,就做更好的自己!

        我曾經覺得演員是個神奇物種,他們天生多才多藝,一個會演戲的人,似乎唱歌、跳舞、曲藝、小品、樂器、相聲,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行,隨便擱在哪種鎂光燈下,站著不動都起范兒。

        直到聽王珞丹說起自己學舞蹈的經歷,我才暗爽地發(fā)現(xiàn),除了那些生下來就為了氣我們的“別人家的孩子”,實際上,各行各業(yè)中更多的都是缺少天賦的“笨人”。

        她說,“我6歲第一次站在舞蹈室中央,我媽送我進門,很用力地看了我一眼,這一眼信息非常龐大,包括了——孩子啊,你從小到大撒野撒得我本來都麻木了,但很快要上小學了,還是希望你最后一搏,做個知書達理跳舞棒棒的好姑娘,媽媽愛你,你要是不好好跳,今天晚上你就跟你爸一塊吃素菜,看完新聞聯(lián)播就去睡覺,懂了嗎?”

        “我懂了,所以腳步特別沉重。老師教我們平轉,所有小朋友都能按照軌跡旋轉,只有我轉得跟沒頭蒼蠅一樣,滿教室十來個同學,快笑彎了腰,這個‘笑聲’一下子就砸碎了我對天賦的幻想。于是,從6歲起,我很清楚自己一旦舞蹈,就會聽到鼓掌似的嘲笑聲,當時我放棄了學習跳舞。”

        我問她,“你考北京電影學院的時候,難道不要藝考展示嗎?”

        她有點小得意,“我17歲考上北京電影學院,藝考展示環(huán)節(jié),確實絕大部分女同學都選擇了舞蹈,芭蕾、民族、古典,甚至爵士、街舞,只有我偏執(zhí)地唱了一首搖滾,當時覺得自己酷斃了。后來,學校里的匯報演出,學姐在舞臺上跳了一段雙人舞《牛背搖籃》,我的羨慕貫穿了整個青春期!

        她的話讓我想起自己高中時代艷羨的那些數(shù)學成績特別好的同學,也傾慕得成為青春里最深刻的.烙印,可能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榜樣,曾經是我們做夢都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好奇,“你現(xiàn)在應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和角色,會不會跳舞并不重要了吧?”

        她笑起來,“我克服不了對舞蹈的渴望,雖然沒有天賦,但是又去了舞蹈排練廳,再試。哈哈,果然還是不行,比想象中更難。我堅持跳了一個月,動作依舊不標準,協(xié)調性差,還經常跟不上節(jié)奏,我確認自己永遠沒有機會達到專業(yè)舞蹈演員的標準,但是,我和隊友一起笑,在舞群里一起秀,這是最大的快樂。”

        “我確實沒有天賦,但是,我也能更好呀,我就是這么個笨笨的很努力的自己。甚至,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別人,但是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后這句話很戳我。

        我們當下的流行文化特別容不得“笨笨的自己”和“優(yōu)秀的別人”,特別不待見一個活得不怎么出眾還挺開心的人。自古以來,我們的審美取向都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們的生存哲學里,帶有太多強者思維,甚至,在成功學的思考模式中,連“努力”這個詞的意義也被曲解了——努力并不意味著竭盡全力做最好的自己,而代表著超越他人,成為某個領域中最拔尖的強人,把別人都比下去。

        所以,我們信奉“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沒有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我們的“努力”,勝負心和輸贏欲都太強。

        可是,并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是成為卓越的人,更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強者——天才和優(yōu)秀的家伙,永遠是生活的限量版,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拼盡全力也只能做個“愛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那個雖然難看卻比前兩個好一些的手工作品。這個腦容量最大的智者,也沒有全方位天賦秉異,他還是有短板,而他的可愛之處并不是鉚足了勁兒彌補弱點活成全身無痛點的完人,而是,他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稚拙,想做出個稍微好看點的小板凳,比前面兩個都強點。

        這才是努力真正的意義。

        哪怕一朵最不起眼的牽牛花,開放的時候也有自己獨特的好看,它永遠不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牡丹,卻依舊享受盛開的過程。

        不是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住大房子、掙很多錢、出人頭地,很多人都在享受著自己的小幸福,平靜地當個快樂的普通人。

        那些盡力卻并不耀眼,拼力卻并不成功的人,仍然值得掌聲。

        一匹名叫“春麗”的從來沒有跑贏過的賽馬,是日本人的偶像。

        春麗從1998年11月在高知賽馬場首次出場比賽后便每戰(zhàn)必敗,6年來它一直拼命地跑,卻從來沒有拿過第一,20xx年底,春麗創(chuàng)下100次連敗紀錄之后,NHK電視臺在晚間新聞播出一個“連敗巨星”的專輯,春麗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為了讓春麗嘗一嘗奪冠的滋味,20xx年3月22日,由日本人氣最旺的騎士武豐來擔任春麗的騎手,當天為了進場、買馬票以及各種紀念品,觀眾得排隊兩個小時,這次賽馬的成績,連首相都在關注。

        沒有出現(xiàn)任何奇跡,春麗在11匹馬中仍然只跑到第10名,這是它第106次失敗,卻無損觀眾的狂熱,很多人又提出要幫春麗拍電影,一定要讓她當回“女主角”。

        一匹常敗的馬為什么讓人如此癡迷?

        或許很多人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縮影——雖然一直失敗,卻依然不斷地在跑,“贏”是本事,明知“贏”不了,還愿意不放棄為自己爭取好一點的結果,是豁達,更是“努力”這個詞真正的意義。

        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別人,卻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4

        做自己前,先尋找自己

        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總是夢想著快點長大。記得讀小學時,常常希望一覺醒來就可以變成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用再處處被管,受限于大人。

        這個想法到了念大學的時候,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變得不想長大,不想進入大人的世界。那個時候的我,對人生覺得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更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即使我學的是熱愛的繪畫,就讀的是藝術科系,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對人生就沒有不確定感。

        所以大學畢業(yè)之后,因為看不到未來,就理所當然地攻讀研究所,繼續(xù)待在學校里念書。沒想到等拿到碩士學位之后,我依然沒有找到答案,對于未來,還是感到非常不安。

        但是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很多人都會遇到自我認同的問題。在“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尋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感覺孤單的時候,除了對于未來感到困惑,有時甚至連自己的外形都不滿意。

        這時候最快入手的當然是從外表的摸索和改造做起。年輕時候的我,簡直是把自己當實驗品一樣,曾經留過很長的頭發(fā),也剪過很短的發(fā)型;有時把頭發(fā)吹得張牙舞爪,也有過把頭發(fā)燙得又黑又直;我穿過極為淑女、秀氣典雅的衣服,也做過十分男性化的裝扮;我涂過黑色的指甲油,甚至還擦過綠色的口紅。這些極端不同的穿著打扮和外在形象,其實是我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在找不到出口時的一種宣泄。

        當一個人的外表可以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實也顯示其內在的彷徨與茫然有多么劇烈。

        我從進大學讀書,一直到三十歲的那段歲月,因為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做什么,更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里走,曾經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算命。各種形式的卜卦,從鳥卦、龜卦、八字、紫微到星座、塔羅,不分中西,無論門派,從路邊擺攤的算命相士,到退休將領御用的命理大師,只要我知道,一定想盡辦法登門尋找解答,希望能為我指引一條明路。

        那期間我也舉辦過幾次個展,只是最后連一張畫作都沒有賣出去。于是周遭各種關愛的眼神和聲音就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很多親戚朋友都私下跑來跟我爸媽咬耳朵:“你們花了那么多錢和時間栽培這個女兒,但是她真的能靠畫畫維生嗎?再這樣下去,將來要靠什么生活呢?”爸媽經常被問得啞口無語,一方面暗暗擔心,一方面也覺得臉上無光。

        事實上,一個藝術家的成就,怎么可能光靠幾次個展,或是賣出幾張畫作就能決定呢?那些親戚朋友的`關心,對當時的我來說,其實是一種相當大的壓力,但又不能回嗆:“你們根本不懂藝術!”

        當我苦思未來究竟在哪里時,還同時被一場又一場的相親邀約給淹沒。那時候家里的電話每天響個不停,一大堆人搶著幫我介紹對象,爸媽也樂見其成,希望我可以趕在三十歲以前找個好男人嫁了,否則等到三十歲一過,一切就來不及了。

        我很順從地參加了一場又一場那些遠親近鄰拍胸脯掛保證、大力推薦的聯(lián)誼會,但是爸媽從頭到尾都沒問過我喜歡什么樣子的男生,只是按照他們的期待幫我安排。譬如我讀到碩士,那就非得找個也有同等學力的男生,要不然就是家世背景比我們更好的對象,至少生活可以很優(yōu)渥。

        可想而知,最后我跟這些相親對象都不了了之,因為他們都不是我的菜。等到過了三十歲之后,這些登門牽線安排相親的電話突然停止,大家都笑說曲家竟然有個三十歲的女兒還沒嫁出去,仿佛我的賞味期限已經過了,一夕之間我從婚姻的媒合市場中被踢出來。雖然聽起來有點難過,不過我心里卻覺得松了一口氣,原本被催婚的壓力瞬間消失,哈哈哈!我終于能夠開始過起屬于自己的生活。

        孔子說:“三十而立!碑斘疫M入三十歲之后,真的好像才開始獨立。對我而言,三十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奮斗期;我感覺三十歲離四十歲真的很近,那時忽然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覺得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接下來這十年,我的人生似乎真的就要完蛋了。

        就像是時間到了,我開始進入內在另一個階段的旅程,思考著:我是誰,我為什么在這里,我的未來在哪里?這些一時半刻找不到答案的問題,我每天都在問自己,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拼湊自己的樣子。

        有時候我從電視上看到自己,會突然發(fā)現(xiàn):“喔!原來我是這個樣子!”有時候從學生的眼里看到自己,我又會意識到:“喔!原來我是那個樣子!”人生到了中年這個階段,還可以發(fā)掘自己的多種面貌以及不同的可能性,實在是一件超級快樂的事,根本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感到可怕!

        我承認,無論在身心各方面,我是一個比較晚熟的人,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等到三十二歲才開始,比起一般人起步要晚了很多。

        二十五歲那年從哥大畢業(yè),拿到碩士學位,我的同學差不多都在那個時候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到了三十二歲不少人都已經小有成就。有人在銀行上班,有人在媒體工作,也有人在外商公司任職,看起來都是那么光鮮亮麗,大家的生活聽起來都非常多姿多彩。講到我的時候,朋友就會說曲家瑞是藝術家,所以不能用一般的標準來看待。只是這樣的話聽在我的耳朵里,一點也不令人感到高興。

        那段時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怨氣和不滿,只是一味地憤世嫉俗,從來不會反省自己為什么生活沒有長進,覺得這個世界虧欠我太多,對我太不公平;我這么有才氣,卻沒有人看見,想到這里心里就十分憤恨。

        但我很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畫畫,并且得以把自己的興趣跟工作結合。在那些充滿怨懟、惱怒的日子里,有一個可以自我陪伴的興趣,借由持續(xù)地畫畫,得以抒發(fā)自己的情緒。這一段自我探索的過程,給我信心,讓我認同自己,也幫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

        即使無法結合專業(yè)和興趣,還是可以從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找出一兩件,盡全力投入其中,甚至做到專業(yè)的程度。

        如果你喜歡唱歌,就要盡情歌唱;如果你喜歡跳舞,就要痛快舞動。持之以恒地鉆研,讓興趣不僅是閑暇之余打發(fā)時間的事情,還可以陪伴我們,甚至發(fā)現(xiàn)更深層面的自己,成為自己的另一個專長。

        尋找自己究竟要花多少的時間呢?其實沒有一定,我甚至覺得人一輩子活著都在探究自己,我們就像一座豐富的寶藏,不斷地挖掘,你就會看到很多面向的自己。原來我是這么有潛能!原來我也可以做到這樣的事。∷詫ふ易约菏菦]有終點的,但你一定得出發(fā),才可能從過程中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

      【適合電臺勵志文章】相關文章:

      適合朗讀的經典勵志文章-適合朗讀的正能量勵志文章11-23

      適合晨讀的勵志文章11-23

      適合晨讀的勵志文章11-23

      適合朗讀的勵志文章精選11-25

      適合閱讀的勵志文章11-24

      適合單位的勵志文章12-06

      適合朗讀的勵志文章11-23

      適合朗讀的勵志文章精選11-23

      適合朗讀勵志的文章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