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
盧梭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一書,讓我們感受到盧梭的孤獨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觀、憂傷。以下是陽光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僅供大家參考!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一)
本書是盧梭在垂暮之年在《懺悔錄》和《對話錄》這兩次為自己辯護的失敗后及孔迪親王的病逝后讓他接受命運的安排且不再做任何徒勞的努力。他把最后的時光來研究自己,與自己的心靈進行親切的對話。
作為本人對本書的認識,首先就是“真誠”,真誠在他寫的書是為了自己,為使他逝去的歲月復(fù)活而寫;真誠在他寫的作品不加任何修飾,擺脫了繁文祿節(jié)的縛束;真誠在他寫的都是家庭和個人的事而別無其他。其次是“悲”,悲他在寫本作品時“孑然一身,沒有親鄰”;悲他的懷才不遇,不被世人接受與認可;悲他的一生不幸與“自古文人多寂寞”。最后就是“憤”,憤一些組織恣意篡改事實迫害盧梭;憤以陶穆瓦夫人為代表的個人試圖通過犧牲盧梭來達到自己的利益;憤世俗對盧梭無情的攻擊與迫害。
我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么一種命運在等著盧梭,或許當(dāng)這災(zāi)難降臨時他自己也未料到自己竟會落到如此地步。確實,稍微有點兒同情心的人都會為他感到悲哀。在此期間我認為他做錯了事,因為他做了激烈掙扎,但是掙扎越激烈,束縛就越緊;越做那些抗?fàn),只會讓他的?nèi)心更加騷動;讓他從夢到醒,從死到生都不明自己生在何處,從而得不到一刻安寧,這不就達到那些迫害者的目的嗎?讓我感到欣喜的是,盧梭最后決定服從天意,不再與命運抗?fàn)。為何欣?因為我覺得聽天由命后,他內(nèi)心所受的痛苦反而會得到補償;因為那些迫害他的人使出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已經(jīng)不能使迫害力度加大了,已經(jīng)不能讓盧梭心生恐懼了;因為肉體上的折磨沒有使他更加痛苦,反而在精神上得到消遣以及心靈上得到豁免。我欣喜他這種永久解脫的態(tài)度!
我們生活中也有經(jīng)驗,等待苦難逼遭受苦難要痛苦百倍;盧梭面對那些迫害者的手段 淡然置之,久而久之苦難就沒法復(fù)蘇了,惶恐不寧的心情就一去不復(fù)返了,他的內(nèi)心恢復(fù)了平靜。我覺得那些迫害者的手段已經(jīng)到了極點,已不可能再升級了!盧梭這一步棋實在走得妙極了!他的心靈在厄運中得到了進化。
我覺盧梭這種最愛與別人交往的人卻被人驅(qū)逐,這是何等的痛苦與悲哀 ,孓然一身度過風(fēng)燭殘年又更顯凄慘!公眾對他的態(tài)度受到迫害者一次次的影響都一致認為他是惡棍,一個凡夫俗子竟落得如此下場,怎不讓人惋惜?漸漸地,雖然住在地球上的他,好似在其他星球,跟旁邊事物沒有任何瓜葛,周圍的事物是曾相識,但只是一種痛苦的回憶。
臨死前,他的奇思妙想占有了一席之地,他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加任何修飾,最終形成了他的沉思之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他讓我們更公正的了解了他,或許這也是他今天所希望看到的。以上就是我對《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的見解。
作者:簡桂萍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二)
盧梭說,自己的一生是一個長長的夢。而我現(xiàn)在,就要隨他一起散步,踱進他的夢里去了。
從書中可以體會盧梭的孤獨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觀、憂傷。
盧梭稱自己為孤獨的散步者。這個孤獨的散步者曾孤獨地生存于這個世界,最終也孤獨地離開。這種孤獨的內(nèi)涵其實是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恒,沒有任何功利所在而為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傳。這個孤獨者的生死,其實都是為了世界上每一個熱愛自由、追求真理的人.
大學(xué)時,曾學(xué)習(xí)了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教育必須順應(yīng)兒童天性的'自然發(fā)展歷程,也就是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當(dāng)我踏入工作,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切身體會了教育順應(yīng)兒童天性的自然發(fā)展歷程的重要性!可疑問:為什么盧梭能思考得如此透徹?我讀了盧梭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后,豁然開朗。正是這個孤獨的散步者,這個常常思考的人才會對人生有如此感悟!
忍受孤獨,讓心靜下來,常常思考,才能讓我的思想更成熟,讓我生活更具精彩!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三)
這個孤獨的散步者曾孤獨地生存于這個世界,最終也孤獨地離開。這種孤獨的內(nèi)涵其實是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恒,沒有任何功利所在而為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傳。這個孤獨者的生死,其實都是為了世界上每一個熱愛自由、追求真理的人.
如果世間真有這么一種狀態(tài):心靈十分充實和寧靜,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xiàn)在,不論它持續(xù)的長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續(xù)的痕跡,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殘缺的、貧乏的和相對的幸福,而是圓滿的、充實的、使心靈無空虛欠缺之感的幸福。
盧梭說:“我為自己做好事,結(jié)果卻招來一系列義務(wù),最后變成了一種負擔(dān)。于是,我時常感到做好事沒有一點樂趣。”在他看來,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他的情感不為所動,任何人都無法讓他惟命是從。 盧梭說:“一件事情只要是帶強制性的,它盡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是之逐漸轉(zhuǎn)化為厭惡之情,甚至強烈的反感。就這樣,別人要求我做得好時,我只覺得其苦;別人沒有要求我做得好事,我就會主動去做。我所樂于做的是純粹沒有功利動機的好事。”一旦為自己做好事的行為變成一種義務(wù)甚至負擔(dān),人們出于惰性把我的這種幫助看作應(yīng)得的而恣意索取,否則便以德報怨。這時我的樂趣早就煙消云散,只有苦惱了。如果我遷就而繼續(xù)做下去,那么就意味著軟弱,并沒有什么真心實意。而我也會在心里因此而自責(zé)。盧梭認為,做好事幫助別人,首先是為自己做好事,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讓自己的心情愉快。其次,也不能單純只顧自己快樂,而不顧接受者的感受,要力圖做到在自己獲得樂趣的同時讓別人快樂。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2.孤獨者讀后感范文
4.散步的讀后感
5.孤獨者抒情散文
6.散步的讀后感范文
7.《散步》讀后感
8.散步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