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讀書心得范文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書,在作文教學方面,我的感觸極深。
小學生作文內(nèi)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小學生由于見識小,課外閱讀量少和知識不豐富,導致了怕寫作文,厭寫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苦思冥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nèi)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流水賬式的幾句,只是事情或事物的簡單羅列,空洞無物,或是瞎編爛造,沒有真情實感。作為教師如何調(diào)動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yǎng)小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是只得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寫作教學的幾點問題:
1.封閉式教學,學生沒有生活體驗
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仿襲用舊有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大多側(cè)重于命題作文的指導,重形式,輕內(nèi)容,習慣于教師,學生寫,導致學生“舉一”有余, “反三”不足,學生僅限于會寫這篇文章,但一旦換個題目,換張面孔,要求學生換個材料,學生就手足無措。這樣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于“閉門造車”,學生只會依樣畫瓢,奉命而作,無論是選材主意,安排結(jié)構(gòu),還是語言特點,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樣狀態(tài)導致學生產(chǎn)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機械的思維定勢,當然談不上作文的興趣。
2.缺乏適時鼓勵,學生喪失信心
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剛接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有一定的艱苦性,但是一旦發(fā)生興趣,學生就會“樂此不疲”,愉快地學習,對寫作產(chǎn)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找到他們打開寫作這扇大門的金鑰匙。這一時期的我們正培養(yǎng)學生由口頭表達向書面表達過渡,這段時間對小學生不是很容易度過,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給他們多一點的耐心、幫助和鼓勵。如果教師對剛接觸寫作的學生的習作求全責備,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顧地去挖苦譏諷,那么學生就會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極的體驗就會發(fā)展為對作文的怨恨,原先的興趣或是掌握的一些技能也會自行消退。特別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學生,他們對作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教師若再不給他們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產(chǎn)生一種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對寫作完全喪失興趣,失去信心。
3.批改缺少反饋交流,學生缺乏寫作積極性
學生每次寫作文,只要一寫完,就上交給老師,似乎這就是任務完成了,不管它好還是不好,自己不會再去修改,只是等著老師說通過或是不通過。如果通過了就欣喜若狂,但不會思考為什么我這次作文能一次過關呢,是我哪里寫得比較好呢,我下回寫文章時也應該注意這點,學生沒有這方面的思考,只是交差了事。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更多是因為教師在批改作文時缺少專業(yè)的點評,學生的不到任何教師在寫作上與他們的交流、反饋,久而久之,學生只把寫作看成是一項任務。如果是不通過的學生,他們則是等著,等著老師給他們改,即使自己改,也是添個只言片語了事,根本就沒有在本質(zhì)上做大的修改。這樣的情況也是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們沒有針對每一篇學生作文,作出有針對性點評,給學生一個明確具體的修改文章的方向,更多的是概括地說說存在的普遍問題,說說大概怎么去改,而這樣的指導對小學生而言。我想說,這是無意的,因為他們只是剛接觸寫作的孩子,這樣的泛泛而言,是不是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而現(xiàn)實是我們大部分教師對交上來的作文只是打個成績,大概地寫幾句評語,發(fā)還給學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學結(jié)束了。學生面對作文的單一讀者——教師,得到的反饋僅僅是一個分數(shù)和一些模棱兩可的評語,如果我們是學生也會提不起寫作的的興趣,每一次的作文教學都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蛟S,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更要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去消除學生作文的懼怕心理,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
二、結(jié)合《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的作文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拙見:
1.廣辟渠道,引來源頭活水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睂懽髋d趣的源頭在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認識事物。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拓展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多參與學;顒、社區(qū)活動等,同時鼓勵學生多寫日記,記錄生活點滴,多讀好文章,多做摘抄。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感受進行交流,同時還可以交流學生讀到的好文章,好句子,談談自己讀文章是的體會感受等等,以擴大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從而對寫作產(chǎn)生興趣。只要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那么他們就會對作文產(chǎn)生好感和熱愛,會主動留心觀察各種事物,主動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地、勤奮地吸收好文章的精華,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從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理當充分地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以此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并要充分挖掘利用興趣這一巨大動力,最終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
2.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獲得成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fā)人們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用滿意的效果去強化學習興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個不生作文的成功點、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學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會是一無是處。“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師的評判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點滴的成功,會使學生心理立即興奮,激起喜悅之情。這樣就能調(diào)動大多數(shù)學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在作文訓練中學生總是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chǎn)生焦慮、自卑,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
3.雙邊批改,增加反饋交流
學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師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興趣,作文本收上來后,或先由教師大概批改,對每遺篇文章都指出一些較明顯的缺點,并明確給予學生修改的方向和建議,再讓學生精細批改,斟酌字、詞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學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師進行檢查性批閱,雙向交流,對交流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個別點評,集體評講。這樣做,對全班學生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要經(jīng)歷一個復雜而細致的思維過程,諸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準確,語言是否生動鮮明,敘事是否完整具體,都得動腦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斷,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寫得差的同學改到寫得好的作文可能學到方法,得到啟發(fā);寫得好的同學,改到差的作文,也會從中得到教訓。每互改一次,無異于一次觀摩和交流。
作文教學需要老師用心教,花心思、花時間指導學生改,指導鼓勵學生多積累、感受。作文教學需要學生用心學,用心感受、體驗,要投入,需要入情入境感受好文章,需要入情入境寫出真感受,需要十足耐心改出好文章。